【落实总书记“四个建立健全”指示系列报道】建立健全中医药评价体系标准体系:为中医药自身规律标定“度量衡”
落实“四个建立健全”系列报道 目前,已发布现行有效的中医药国家标准79项、中医药行业标准9项(406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中医药团体标准2000余项,总书记提出的“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加速推进——
没有SCI论文也可以评职称,辅导员有多通道晋升机会,职称评定向援非医疗人员倾斜……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多维人才分类评价暨职称评审改革举措激发着更多中医药人才的活力。
实践证明,中医药只有坚持符合自身规律的发展路径,才能走好传承创新发展之路,才能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碰撞中找到更合适的结合点。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是破解中医药发展难题、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也为中医药自身规律标定了“度量衡”。
政策护航 中医药发展迎来新局面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随着中医药法规、中医药发展政策举措不断建立健全,中医药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中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得到完善。
2016年,新时代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印发,提出完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评价标准和体系,研究完善有利于中医药创新的激励政策。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与转化应用研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推进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构建中药产业全链条的优质产品标准体系。
2017年实施的中医药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推动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
2019年,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改革完善中医药科研组织、验收和评价体系。健全中药饮片标准体系。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加快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发展政策举措、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
2022年,首次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行业五年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中医医疗机构、特色人才、临床疗效、科研成果等评价体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对《规划》的解读中明确,强化中药标准管理,进一步完善国家药品标准形成机制,不断优化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
一系列政策法规的保驾护航,让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日臻完善。
遵循规律 中医药评价体系加速健全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看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就是中医药评价体系急需建立。
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就是要健全中医医院评审评价体系,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的审评体系、指标体系和方法学体系。
近年来,在中医医院建设与管理中,注重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和中医医院评审等工作中,以突出中医内涵、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指导思想,制定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常态化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引导中医医院落实功能定位,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202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改革,完善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分级分类设置中医药人员评价标准,实行典型案例等成果代表作制度,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重点考察掌握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运用中医诊疗手段诊疗的能力,以及中药处方运用和师带徒等情况。
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基本建立。
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力。为进一步完善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201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中心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建设国际一流的中医药循证医学学术机构。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依托中医药优势病种评价工作,开展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下一步,还将加快50个中医优势病种、100项适宜技术、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的筛选工作,联合全国优秀方法学团队,优化评价方法和机制,推进循证中心建设,集中国内优势学术资源,组织学术交流,谋求共识,加快同国际平台接轨,提高中医药临床试验的规范性和国际认可度,扩大中医药循证研究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一个适合中医药发展的中医药评价体系正逐步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步伐更加铿锵。
日臻完善 中医药标准化提质加速
2019年5月,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这对中医药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加速了中医药标准化的步伐。
“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它有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张伯礼表示,中医标准可以规范其发展、临床术语和诊疗标准,这些不会影响中医的特色优势发挥。
中医药标准化不断破局,一方面是为了突破“缺乏科学依据”的瓶颈,另一方面则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以争夺标准制定话语权。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就明确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其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对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规范中医药管理、保障中医药服务质量安全、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加快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体系逐步建立,在加强中医基础通用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未病标准、药膳标准、中药材种子种苗等重点领域标准的制修订方面有了成效。
目前,已发布现行有效的中医药国家标准79项,中医药行业标准9项(406个病种),中医药团体标准2000余项。推动ISO成立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推进安宫牛黄丸等59项中成药和阿胶等101项中药饮片重点产品行业标准立项、制定及审核工作。对现有标准进行清理评估,解决标准缺失滞后老化问题。加强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组织开展委员会换届工作,提高委员组成的代表性。中医药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医药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可以预见的是,建立健全中医药标准体系将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在保护人民健康、防病治病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