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中国近代第一所针灸医院: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针灸疗养院的辉煌记忆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102次 更新:2016-08-26
  

针灸是中医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和工具,方便快捷,经济价廉,对多种疾病有着独特的疗效。自隋朝开始,历代宫廷医疗机构均设有针灸科,但道光二年(1822)“奉旨: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终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致使针灸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滞。至民国初期,针灸已沦落为民间的雕虫末技,罕为民众所知晓与接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涌现出了一位挽狂澜于既倒的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不仅成立了近代第一个针灸函授教育机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创办了近代第一种针灸专业杂志——《针灸杂志》,而且还于1936年主办了近代第一所针灸医院——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针灸疗养院。
【成立中国针灸学研究社】

承淡安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华墅镇的一个世医之家,19岁时师从同邑名医翟简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以后,相继参加了上海马化影的大精神医学研究会办的函授精神治疗法及汪铎办的中西医学函授等,掌握了西医的诊疗方法,成为兼通中西医学的医生。

此时的承淡安,“学了些西医皮毛,认为针灸不过是在人身上乱挑乱刺,毫无道理,是一种野蛮行为”。自己开业以后,因“业务做不好,效果不大,看到父亲以针灸治病很有效,又加之自己害了严重的腰痛和失眠,治了几个月,中西药都吃到,一点不生效,结果是由父亲用针灸治好,于是转而绝对信服针灸,才开始学起针灸”,并逐渐“放弃中西药物治疗,专用针灸治病”。

为振兴针灸医学,培养针灸人才,建立针灸队伍,承淡安于1930年在苏州望亭发起成立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设立函授班,这是近代最早的针灸学术研究机构,也是最早的针灸函授教育机构。

为吸引全国各地的学员加入函授学习,承淡安对“针灸诸书,无不搜求探讨,请益名师,寝馈数载,于以知针灸之学,实能起沉疴、疗痼疾,药力之所不逮者,无不奏效神奇”,鉴于“书籍记载,经隧未能详明;刊刻图案,穴法尤多误谬。学者苦于穷究,因是习者渐少,行将失传”的现状,遂“搜集有关针灸诸书,去芜存菁,删繁节要,再本平素经验,用最新式之编法制纂成”《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于1931年秋天出版,并公开“申明为读者解答书中问题,保证学会,引起各地很多读者来望亭当面学习”。

1932年10月,承淡安将“中国针灸研究社”迁至无锡,规模有所扩大,学员有所增加,并于1933年8月正式设立通函科。为了交流各地针灸师和学员的学习体会和针灸知识,在以往仅限于社内交流的“承门针灸实验录”的基础上,于1933年10月创办《针灸杂志》,成为近代最早的针灸专业杂志。

承淡安之所以矢志不渝地献身针灸临床与针灸教育事业,在1933年发表的《告中医各科同志书》一文中,有着详细的说明和论证:“中医之精神,在于治疗之有方,唯以近年药物,求过于供,以是药价日昂,更以伪药杂出,方效失准,一也;人心不古,妄施诽谤,加以律无保障,处方乃避重就轻,不冀有功,但求无愧,于是方无速效,病多缠绵,二也;药多煮服,煎不合法,饮不适时,效亦失准,三也。”承淡安认为,与药物疗病相比较,针灸治病具有三大优势与特色:

一是经济价廉:“近世纪中,生活程度,日见增高,百物无不昂贵,其他不必论,但就病家服药言,以中医论,近年之药价,比二十年前药价,什倍尚不止,自西医药输入,已占去我医药业之一角,药当有过剩,而价当日落,今适得其反,无他,药物大宗出产之一——东四省,已沦异域,即以前亦操于外人之手,即川、云、贵、粤,相继用兵,民不安业,而税收之奇重,亦亘古所无,加以外人之大量采收,以是供不应求,价格胜涨矣。长此以往,一剂药草,动将半元以上,民众生活奇艰,其何以堪?即服用西药,价亦不弱,苟注射一针,即费都数元,若贫病,唯有呻吟床第,静待死神之引援而已。我医家如皆学习针灸,则备针数支、几许艾绒,即可应付百病。病之轻者,可以一刺而愈,毋须药物;即有重症,略助数味煎剂,或稍许丸散,即能霍然。其经济与用药物较,不可以道理计矣。”

二是起效快捷:“吾于内、外各科,俱喜研求,师承庭训,亦有数寒暑,然总嫌(使用药物)不经济、不速效、不简便。近数年中,参用针刺,病多应手,其效之速,竟有针未取去穴,而病已在刹那间去者。就实验上比较,于内、外、眼、耳各科,针灸竟无不能,且效倍速,可以立见。书中云如鼓应桴、如响斯应等形容词,不啻特为针道所描写也。”

三是简便易行:“我国治病,十之九都用药物内服,为丸,为散,为胶,为饮,手续上之麻烦不胜言,即药肆固皆备齐,而煎服之费时,或火候之欠宜,与药效上发生问题,何如一针一灸,简而易行?数支金针,在医家携带,无往非宜,可称在治疗上之便利,莫逾于此。”

所以,承淡安大声疾呼道:“我医界诸同志乎,其欲谋业务之进展乎?欲速解除病家痛苦乎?欲以治疗见长,坚民众之信仰与彼以暴力压迫者相抗乎?欲与各科争一日之短长乎?幸弗以吾意为河汉,速行研习针灸之术也可。”

【东渡扶桑考察针灸学术】

针灸自五世纪传入日本后,上下提倡,盛行全国,不仅办有多所针灸院校,而且培养人才也极为正规。而作为针灸发源地的中国,反倒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承淡安对此不胜慨叹,出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愿望,特别想知道“日本针灸之昌明,究何法以致之,其学校之设备若何,教授之章法若何”,遂决定亲自去日本考察。

为实地了解日本针灸医疗、教学、科研的发展现状,1934年10月底,承淡安从上海“乘轮东渡”,先抵长崎,到长崎宇和川针灸学院参观:“这个针灸院,在关西是第一把交椅,学生颇多,病房很大,每天来求诊的也很多,的确好算得是一个教学并进的研究场所。”

辗转到达东京,补习日语两个月后,“因为要想彻底明了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着重讨论学理起见,特地进东京高等针灸学院的甲种研究科,重度着过去学生时代的风味”。在半年的时间里,以学生般的谦逊置身其中,对该校的具体办学体制和课程设置诸情形,尽得其详。其后,又参观了大阪、西京、福冈等地的七所针灸学校,除与宇和川、坂本贡、山崎良、猪又启严、二木、彬田、高桥、田中、高田喜多等诸多日本针灸名家切磋针道、听取高见,进行直接交流外,有时也以看病为由,对日本针灸器具、针灸门诊进行实地考察。如“两国之回向院,在东京名最高,就诊者日有数百人。余亦曾往受中风预防之灸,去在上午九时,已挂去百四十八号矣。可见日人信仰力之深。每在公共浴室洗澡,其背部,十人中七人有灸痕”。同时,还担任《光华医药杂志》驻日记者兼“和汉医学研究栏特约撰述员”,翻译并发表了中山忠直的《汉方医学之新研究》等文章

1935年5月底,承淡安身携从日本购得的人体神经图、铜人经穴图、针灸器具以及在中国已经失传的全本《十四经发挥》在内的一批医学专著,离开东京,踏上了回国的征程。6月11日抵达长崎,转乘“上海丸”,6月12日到达上海,6月14日回到无锡。

【建成第一所针灸疗养院】

承淡安回国后,一方面迅速出版了《十四经发挥》和《铜人经穴图考》,一方面把原来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通函科扩充为针灸讲习所并于1935年9月1日正式开学,设有两种不同规格的班级,即为期三个月的“训练班”,学习内容为针科学、灸科学、针灸治疗学、经穴学、生理解剖学、消毒学、实习;学制六个月的“研究班”,学习内容为内经、病理、诊断、生理解剖、针科学、灸科学、针灸治疗学、经穴学、消毒学、实习。

为拓展诊疗范围、系统观察和总结针灸疗效以及为学员创造更好的临床实习条件,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决定将社址“东部空间多所,绘图建筑最高雅之疗养院”,并很快建成了“地址幽静、疗养适宜、病房清洁、空气新鲜、治疗详密、收效甚速、取费低廉、合大众化”的针灸疗养院。同时,无锡“总工会人数约六万、农会人数约十二万、公安局警士千余名”,均特约针灸疗养院担任治疗工作。

针灸疗养院院长由承淡安兼任,并成立了由张锡君、侯敬舆、薛明剑、孙翔凤、李惕平、陇体要、焦易堂、陈育初、徐赤子、钟元吉、唐朴安、张岐卿等人组成的董事会。设有门诊部与住院部,收治对象限于“针灸擅治各症,其他烈性传染,如天花、白喉、疯癫、麻风等,概不收纳”。门诊就医,须先挂号,由“挂号处援与诊劵一份。无诊劵者,不得受医师诊治,并不得入诊室内”。门诊时间为上午八时至下午三时,出诊时间为下午三时至八时,“门诊二角,特号(逾时拔号或指定医师)八角;出诊,城内二元四角,城外三元六角,拔号加倍,乡区及外埠面议”,“急症随时诊治,深夜恕不应诊”。欲住院者,须经医师认为确有住院必要,并对其他住院者不致构成危险时,才能由“医师签发入院单入院”。病房分为三等,“头等病房,每日法币二元、膳费四角,;二等病房,每日法币一元、膳费三角;普通病房,每日法币五角、膳费二角”。入院时,要先预缴住院费,“头等廿四元,二等十三元,三等七元。至出院时,有余退还,不足照补。每十日一结算,如超出预缴费时,即须继续缴付”。

1936年7月,针灸疗养院正式开业。不久,“院中各病房已有人满之患,每日诊疗之人,恒在百余号以上。实习学生,规定每日上午为门诊实习,下午为病院实习。治疗经过之成绩极佳,故闻风而来求治者,争先恐后,唯恐越过时间而致向隅”。俞安之特作《金缕曲·咏疗养院病人住满》一词祝贺:“地据山川胜,喜交通轮轨便利,往来人盛。承子怀才,研绝学针灸,存心复兴。设学社,闻风求政,讲习所中频毕业。印专刊二次遥相赠,科学化,使人敬。民生不幸贫兼病,叹囊空,求医市药乏钱难倩。疗养院开,针灸巧,经验医师预聘,把诊例悉同订,疾病丛生房住满,这叫人不觉抽毫咏。偿志愿,应同庆。”

针灸疗养院每日都对初、复诊患者数及病种、治疗次数、治疗结果详加记录,并定期汇总,通过《针灸杂志》对外公布。

1937年,又将针灸讲习所扩充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并于2月25日开学上课。春末,承淡安将所有公积金、扩建金及二年来的图书版税金悉数用以扩建学校,动工添建七间三层大楼与大礼堂。然不久抗日战争即全面爆发,无锡沦陷,所有建筑设施悉遭兵燹,多年心血,尽付东流。承淡安遂于1937年8月避乱西迁,途经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最后到达四川,辗转于重庆、成都、广安、德阳、简阳各地,一直坚持行医教学。先后在湖南桃源县举办针灸训练班,在成都开办针灸讲习所,在成都国医学校、德阳国医讲习所等处任教,讲授针灸、伤寒等课,直到1947年冬才返回无锡。1951年,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在苏州司前街恢复社业。195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聘任承淡安为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中国针灸学研究所也随之停办。

综上所述,中国针灸学研究附设针灸疗养院是我国现代针灸专科医院的雏型,为针灸专科医院的创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宝贵的办院管理经验,在我国针灸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章转载于微信号: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