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筋骨三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3例临床研究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518次 更新:2018-08-28
  

卿 鹏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广州 510006)

       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部酸胀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学称之为“漏肩风” 、“肩凝症” 、“五十肩”等,属于痹证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脉和经筋。五旬之人,正气不足,营卫渐虚,若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遂至气血阻滞而成肩痹。肩痛日久,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以致患处肿胀粘连,最终关节僵直,肩臂不能举动。西医学认为本病多继发于肱二头肌腱鞘炎或上肢创伤等,主要病理改变为肩关节发生慢性退行性改变,周围组织广泛粘连,从而导致疼痛和功能受限。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工作性质和生活方式较早年明显改变,本病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不断提前。该病往往缠绵难愈,病程较长,给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治疗上目前通常采用内服中西药、推拿、针灸、理疗、神经阻滞、手法松解、运动疗法、小针刀、水针刀、穴位注射、关节镜下关节松动术等方法来治疗本病,主要目的在于消炎、止痛、减少粘连、保持关节活动度。中医药治疗本病源远流长,古代医家就提出“一针、二灸、三药”的论调,在现代医疗中,大量的针灸方法应用于临床。筋骨三针疗法是吴汉卿教授在传统九针基础上,根据中医经筋学说、人体软组织立体三角平衡原理,将针挑疗法、太极针法与运动针法相结合的一种中医微创治疗方法。笔者拟通过对筋骨三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并对此方法与传统毫针电针疗法对肩关节周围炎的客观疗效进行总结比较,以期对此作出系统、客观、科学的疗效评价,为该病寻找一种疗效可靠的综合疗法。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共53例,按就诊先后排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组。治疗组29人,其中男性17人,女性12人;年龄39~66岁,平均年龄(54.23±3.26)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反复发作达3年。对照组24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9人;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50.71±2.75)岁;病程1月至3年不等。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第二届肩周炎学术研讨会”(1991湖北)上制定的肩周炎诊断标准:(1)病史: 50岁前后,女性略多余男性,有肩部损伤史或曾经有局部固定史,或有偏瘫史,受寒、受潮湿历史;(2)症状:缓慢发病,持续性疼痛,夜间加重,影响睡眠。上举外展及肩部旋转功能受限,尤以外旋受限明显。在急性发作时期以肌肉痉挛为主,慢性期以关节挛缩为主。梳头、穿衣、束带、举臂、掏裤兜等日常生活动作均感到困难;(3)体征:肩前方、喙突、肩峰下、结节间沟、三角肌附着处、肩胛骨内上角、四边孔左右、肩胛间等处广泛压痛。关节僵硬,外旋、内转、外展、上举均受限。三角肌及冈上肌、冈下肌萎缩;(4)X线检查:肩关节前后平片与最大上举位各照一张,划出肩胛冈轴线与肱骨干轴线夹角小于140°,作为X线诊断肩周炎的客观指标。可发现有肱骨大结节骨质疏松或囊变或大结节硬化等;(5)参考检查条件:肩关节造影术与关节镜检查。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肩部三针法定位,a针:肩前方入路点,喙突骨点,位于锁骨的中外三分之一点下缘2.5cm处,胸小肌、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喙肩韧带、喙锁韧带附着点;b针:肩外侧方入路点,肱骨大结节,为小圆肌、冈上肌、冈下肌止点;c点:肩后方入路点,盂下结节,为小圆肌起点、肱三头肌止点。皮肤常规消毒后,选择扁圆刃筋骨针,快速斜行进针,运用筋膜扇形分离法或骨膜扇形分离法,松解3~6针,出针后创可贴贴敷。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次后评估疗效。

2.2  对照组  

       患者取坐位,常规取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配穴:肩前区疼痛较剧烈者,加鱼际、阳陵泉;肩峰端疼痛较剧烈者,加合谷、臂臑;肩胛区及肩后疼痛较剧者,加天宗、后溪。 用直径0.35mm、针身长为40mm的毫针直刺入0.8~1寸,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Ⅰ型电针治疗仪,采用疏密波,疏密波的频率及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后出针。每日1次,6天为一疗程,休息1天后进入下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3 疗效评定

3.1疗效性观察(症状分级量化表)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中的肩周炎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2)好转: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3)有效:肩部疼痛有所减轻,肩关节活动有所改善;(4)无效: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无明显改善。

3.2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ous scale, VAS)作为测量受试者主观疼痛感觉的标准,刺法是目前多种测量疼痛方法中最为敏感最可靠的方法。本试验用1条10cm长的直尺,一面上标明有0到10数字的刻度,其中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另一面无刻度,两端分别标有“无痛”和“剧痛”字样。受试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移动尺上的游标到最能代表当时疼痛程度的位置,研究者立即可以观察游尺背面的具体数字,并记录疼痛程度的具体数字,测量过程中避免任何暗示或启发。

3.3 肩关节功能评定

       Constant-Murley 肩功能评定标准总分共为100分,共包括四个部分:疼痛占15分,日常生活活动占20分,关节活动度占40分(外展、前屈、外旋、内旋各10分),三角肌肌力占25分。其中,35分(疼痛15分、ADL 20分)来自患者主诉的主观感觉;65分(ROM 40分、肌力25分)来自医生的客观检查,分值越高,说明肩关节功能越好。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疗效评定结果及比较

       经χ2检验,两组比较P<0.05;由此可见,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两种方法治疗肩周炎均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可供临床选用,但两组临床治愈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治疗组采用的方法在提高治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法。见表1。

QQ截图20180828103213.png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治疗前肩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QQ截图20180828103225.png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的比较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治疗前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QQ截图20180828103235.png

5  讨论

       筋骨三针法既具有现代微创针刀的松解、分离、推铲、减压镇痛的刀法;又具有传统中医针灸的、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及留针针法。因此筋骨三针法在功能具有针刀的松解粘连、分离结节及针灸的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功能。筋骨针在软组织损伤的病变区即结疤、粘连,或无菌性炎症部位松解粘连、解除了局部血管、神经的卡压症状,即通道减压作用,改善了病变部位的微循环,恢复了局部组织内力平衡。筋骨针同时能够在肌纤维、肌筋膜间室和肌肉起止点的炎性粘连处,切开粘连、松解肌肉,能切开筋膜间室或滑囊、囊肿直接抽取囊腔内容物起到减张减压作用,减轻了局部组织内的压力和静态张力,松解骨神经纤维管的卡压症状,从而恢复了局部组织内的生物力学平衡。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筋骨三针法及毫针电针法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均可有效的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筋骨三针法和毫针电针法组两组间的疗效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治疗组的肩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结果表明,筋骨三针治疗肩周炎较毫针电针法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汉卿等.筋骨三针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2]吴汉卿等.中医筋骨三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5.

[4]吴汉卿.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5]吴汉卿.中医筋骨三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