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原发性痛经的针灸防治探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184次 更新:2018-08-17
  

张晓明1,2,王 华*1,2,梁凤霞1,2,陈邦国1,吴松1,2,黄 伟1,2,徐沙贝2,3,王 伟2,3,刘 青1

(1湖北中医药大学;2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摘要:原发性痛经是年轻女性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病,对于痛经的防治中医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针灸作为中医学中一种直接作用于经络腧穴的外治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调气和血等作用。从古至今,其防治痛经的疗效不断得到证实。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成文,旨在从中医学角度探讨对痛经的认识及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机制。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针灸;中医;防治


Discussion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ZHANG Xiaoming1,2, WANG Hua 1,2, LIANG Fengxiao 1,2, CHEN Bangguo 1, WU Song 1,2, HUANG Wei 1,2, XU Shabei 2,3, WANG Wei 2,3, LIU Qing 1

(1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2 Hubei Provin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3 Tongji Hospital of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ST)

Abstract: Primary dysmenorrhea is a common type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s of young wome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ysmenorrhea, Chinese medicine has a unique theory and method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efficacy of it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has been confirmed for a long time. On the basis of reading a lot of paper, we intends to discuss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rimary dysmenorrhea.

Key words: Primary dysmenorrhea, Acupuncture,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痛经是女性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晕厥的一种妇科疾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痉挛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给妇女带来极大的痛苦。此病属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临床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多发生于初潮后的几年。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者占53.2%,痛经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1]。

1. 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1.1发展源流 

       古人对痛经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而认识逐渐全面丰富的过程。最早汉代张仲景认为痛经以血瘀为主,治疗采用活血化瘀法。隋唐时期主“体虚风冷”论,病机当为寒凝血瘀,治疗原则为破血化瘀、温通行气止痛。宋代齐仲甫认为经络和气血在人体中有重要作用,人体感受寒邪后,经期正气与寒邪交争而出现痛经,对于痛经的虚实病机分析更为透彻。金元时代,朱丹溪以气血立论提出气滞、气血俱虚、血瘀等均可引起经行腹痛。明朝张景岳从虚实论治痛经,对痛经在辨证上作了规范性论述,在治疗上注重补益之法的应用,并力主虚多实少学说。明·岳甫嘉始将痛经按月经的不同时期划分,分为经行后期不来作痛者、经水将来作痛者、经水行后作痛者,不同时期病机的侧重点不同,因而治则治法也不相同。清·傅山详细地论述了痛经的肝郁、寒湿、肾虚等不同证型,明清时期主张对痛经进行辨证论治,根据虚实寒热证型的不同,重视补益及调理肝脾肾[2]。

历代医学家所论述虽有侧重,但多数认为痛经的发病原因有六淫为害、情志所伤、恣食生冷、起居不慎等,并与素体情况及经期或经前后的特殊生理环境有关。外感六淫主要是与外感风寒、寒湿有关,内伤七情尤以郁怒最为常见,如清代沈又彭在《沈氏女科辑要》中有言:“忧思气郁而血滞”,《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痛经郁伤”。现代医家多认同痛经的发生在经期及其前后,由于气血变化,瘀血阻滞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从而导致“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3,4]。

1.2辩证分型

      古今文献对痛经的辩证分型很多,有20多个证型,主要是根据脏腑、气血、寒热、虚实来分型。现一般将证型分为以下五种: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肝肾亏损),其中以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证最多[4-6]。

2.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

2.1针灸疗效

       经临床疗效观察证实,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疗效,且针刺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药口服,且复发率低[7-9]。其具有止痛明显、起效迅速、副作用小、简便易于推广的特点,经前期干预还能预防痛经的发作,在远期疗效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故现已广泛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的防治中[10-11]。有研究同时发现灸法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消淤散结、消炎止痛等作用,且相对于药物治疗,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亦具有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操作简单等优势[12],故灸法亦常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尤以寒凝血瘀者最为适宜。

就中医病机分型而言,针刺治疗对寒凝血瘀型、气滞血瘀型和气血亏虚型原发性痛经的确切疗效已经得到证实[13]。

2.2针灸防治痛经的中医理论依据

2.2.1针灸防治痛经的总原则: 

      依据中医学“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针灸防治痛经的关键在于其直接作用于经络上的腧穴,从而疏通经络、调气和血、调和脏腑,使经脉畅通、阴阳复归平衡而痛症自愈,因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针灸防治痛经的总原则。然痛经的病机、证型不同,治则治法会有差异。在临床实践中当辩证准确,从而选择最佳的腧穴及适当配伍进行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2.2.2从经穴入手分析针灸防治痛经的中医理论依据

      针灸防治痛经疗效确切,但各家治疗方法、取穴各不相同[14]。现代临床治疗痛经的针灸处方分析表明,任脉占28%,常用腧穴有关元、中极、气海;脾经腧穴占28%,常用腧穴有地机、三阴交、血海;胃经腧穴10%,常用腧穴有水道、足三里、归来;膀胱经腧穴占15%,常用腧穴有次髎、肝俞、肾俞[15]。

       依据经络腧穴理论,任脉主一身之阴脉,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与足三阴经交会,主一身之阴,为“阴脉之海”。月经为阴血所化生,任脉之阴血滋养胞宫,与冲脉相互资助,才能保证女子正常的月经来潮,正如《素问·上古天真》日“任脉通……月事以时下”。若任脉受痛,宫胞失养,则易发生疼痛,晋·王淑和《脉经·卷二》论述任脉疾病有“动苦少腹绕脐下横骨,阴中切痛”。故选任脉之承浆穴,可以调冲任,补阴血不足; 关元位于脐下小腹部,为人身元气之根,又是三焦之气所发之处,故针之能大补元气,使气旺能摄血,对于气血虚弱、肝肾不足型痛经有着很好的调理作用。气海穴理下焦之气,以调摄人身之元气,祛邪扶正。中极穴为膀胱经之募穴,主治经闭、经痛,归足三阴之会,针之能清宣膀胱,以散胞宫之寒,又有祛瘀消积和止脐下之痛的作用。

       足太阴脾经可治疗妇科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女性天癸的产生与脾的滋养密不可分,同时脾主统血,对月经的产生与运行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又是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交会穴,三阴交主阴血,可通调肝、脾、肾三经。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冲脉在腹部与足少阴肾经相并而行,故三阴交通过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与小腹相通,通过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通过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相通,还通过冲任二脉与胞宫相通。针刺三阴交能补脾胃、助运化、化浊利湿、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地机位于小腿内侧,为足太阴脾经郄穴。郄穴是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有疏导气血、调整脏腑之功能,阴经的郄穴常用来治疗血证。痛经发作属于急性疼痛,地机穴作为足太阴脾经郄穴,具备阴经郄穴治疗急证血证的一般特点,能够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血海为血之会,可理气活血,温通胞脉,调理冲任。补之则能导血归海,以补营血;泻则能祛瘀活血调经。

       胃经腧穴足三里也较为常用,为胃经合穴,刺之可补益胃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胃经中脘穴可理中焦之气,使气和而痛止,因其为胃之募穴,胃为后天之本,故虚损之人,当先滋养气血以培补为主。

膀胱经腧穴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之交会穴,可以总帅一身之阳,有调整全身诸阳之气,推动气血运行。肝俞穴能柔肝熄风,畅本经之气。取肾俞穴补命门真火,疏畅肾经之脉气,主治月经病及盆腔内一切病症。

肝经腧穴太冲为肝经原穴,可舒肝解郁,调理气血。

中医学认为,每一腧穴有其独立的性能,腧穴配伍能使治疗效应发挥到最大,故当结合具体临床症候,辩证准确再合理选用腧穴及配穴。

2.3针灸操作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可见,针刺是通过刺激腧穴,激发经络之气,加强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使人体气血通畅,改善致痛的病理条件而达到镇痛作用的。《针灸大成》云: “言下针若得气来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气若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采用针刺治疗痛经要想达到良好的疗效,除了辨证与配穴准确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得气”的情况,得气乃是针刺镇痛成效的基础,是针刺治疗痛经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得气与否,得气感的强弱均与痛经镇痛效果密切相关[16-18]。采取一定的行针手法则是针刺得气的关键。在得气的基础上适当施行补泻手法,有助于提高针刺的疗效。刺激量是针刺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最佳的刺激量,是获得针感,提高疗效,预防针刺异常情况发生的重要环节[19]。针刺进针手法而言,有研究表明飞针进针法能引起快而强烈的得气感,相比常规爪切进针法具有更明显快速的即时镇痛效应,飞针针刺所引起的快而强烈的得气感或许正是该针即时镇痛起效快的原因之一[20]。在行针手法上,一般实证采用毫针泻法,虚证用毫针补法,选用提插捻转基本行针手法或得气后上直接电针治疗。还可结合飞经走气法,运气至病所,使痛经症状应针而止[10]。

      灸法用于防治痛经,总体来讲偏于补虚,但亦可用于实证中寒邪盛者。目前已被应用于防治痛经中的灸法有温和灸、隔药灸、罐灸、铺灸、温针灸、热敏灸、雷火灸、点线灸。运用的类型多种多样,既有单纯灸法,也有综合治疗。有的联合多种针灸方法,例如针刺结合艾灸、灸法结合穴位注射、拔罐结合灸法等。 也有采用针药并用的,既能增强综合疗效,又能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12]。

3.小结

      综上所述,针灸防治原发性痛经在临床上有独特的优势,主要因外感六淫邪气或内伤七情,加上经期前后冲任、胞宫气血变化急骤,气血阻滞于胞宫导致“不通则痛”,冲任失于濡养导致“不荣则痛”,针刺或者灸法主要是通过温通经络,调和气血而止痛。不同的穴位由于其所属经脉、特定穴类别的不同,在功效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临床当结合辩证结果合理配穴,以将治疗效果最大化。得气是针刺防治痛经的关键,而得气必须依靠行针手法的实施和一定针刺刺激量的保证;种类多样的灸法也在原发性痛经的防治中有较好的疗效。虽然对于原发性痛经的防治,中医已有系统的理解及分型,理、法、方、药俱全,但在针灸方面,不同证型的痛经和腧穴处方的选择缺乏像中药那样直接的对应性,相应证型下腧穴的最佳配伍没有确定的标准,处方的灵活度过大,过于依赖医者临床经验的积累,故而痛经证型和针灸处方的对应性研究可以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邱桐.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与治疗新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3)::60- 61

[2]张旭宾,孙靖若.痛经的中医理论发展源流及治疗特色浅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2(21):14-15

[3]张玉苹.痛经的中医综合干预疗法[J] 中国民间疗法,2014,22(7):57-58

[4]王艳英.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447-2449

[5]张玉苹.痛经的中医综合干预疗法[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7):57-58

[6]司徒仪,杨家林.妇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4-126

[7]王传年.针刺治疗痛经4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5,23(2):84-85

[8]汤小敏,刘小纯.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30 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2):83-84

[9]余海,曾志华,曾明慧.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分析[J].光明中医,2015,30(10):2161-2163

[10]汤小敏,刘小纯.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30 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2):83-84

[11]鲁佳,顾一煌.近10年原发性痛经针灸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4,31(3):165-166

[12]马红梅,侯新聚,万国强.中医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5):3568-3571

[13]薛晓,岳增辉,肖硕实等.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5):375-376

[14]李建武,孙凡.近10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2):68-71

[15]何建基,黄泳.针灸治疗痛经取穴规律初探[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5):467- 468   

[16]沈小雨,杨佳敏,张玲等.得气对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4):748-750

[17]熊瑾,刘芳,王伟等.得气、针刺手法与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关系[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8):1482-1485

[18]Guang -Xia Shi,Qian -Qian Li,Cun -Zhi Liu.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Deqi traits and pain intensity in primary dys-menorrhea:analysis of data from a larg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4,14(1):1-6

[19周清辰,赵吉平.针刺刺激量临床应用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11):122-124

[20]李得平,李振,龚晓强等. 两种不同针刺方法对原发性痛经即时镇痛效应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2):2333-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