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针刺周期疗法治疗月经病思路与应用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715次 更新:2018-08-08
  

纪 峰1,林 莺2,黄黎珊1,谢鲤茘1,王宝莲1,黄莅婷1

(1.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22;2. 福建中医药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22)

摘要:本文介绍了针刺周期疗法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形成过程,月经周期中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四个不同分期的治疗原则、取穴、操作及针刺周期疗法治疗月经病(月经不调、闭经、崩漏、痛经)的具体应用方法,作者采用周期疗法治疗妇科病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期与同行相互交流。

关键词:针灸学;针刺疗法;周期疗法;月经病

Thoughts and Application of Cycle-based Acupuncture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Menstrual Diseases

Ji Feng 1, Lin Ying 2, Huang Lishan 1, Xie Lili 1, Wang Baolian 1, Huang Liting 1

(1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Fujian, 350122;2College of Overseas Education,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Fujian, 350122)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form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ycle-based acupunc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principles, acupoint selection and operations during four four different periods of menstrual cycle: menstrual period, postmenopausal period, intermenstrual period, and premenstrual period, as well as detailed application methods of cycle-based acupuncture therapy in menstrual diseases (irregular menstruation, amenorrhoea, metrorrhagia, dysmenorrhea). The author has treated menstrual diseases using cycle-based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years and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to hope communicate with peers.

Keywords: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therapy; Cycle-based therapy; Menstrual diseases

      笔者从事针灸对生殖内分泌调节基础与临床研究10余年,擅长针刺周期疗法治疗经、带、胎、产、妇科杂病及针灸促排卵、促卵泡发育。临床采用针刺周期疗法治疗月经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针刺周期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形成

1.1月经的产生及调节

1.1.1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中医学认为,月经是在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胞宫定期藏泻的结果。阴阳气血周期性的消长变化,形成既有整体性、又有阶段特点的节律变化,以维持女性生殖功能。根据月经周期中不同时期肾的阴阳消长变化,每个月经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1]。

1.1.1.1月经期:由阳转阴的转化期,血海由满而溢,胞宫泻而不藏,除旧生新,气血活动呈下行状态。

1.1.1.2经后期:阴长阳消阶段,子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相对不足,胞宫藏而不泻,通过肾气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精血渐长,充盛于冲任二脉,达到重阴的状态。

1.1.1.3经间期:由阴转阳的转化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冲任气血旺盛,达到重阴状态,重阴必阳,在心、肾阳气的鼓动下,出现氤氲乐孕之候,又称“真机期”。

1.1.1.4经前期:阳长阴消,阳气逐渐增长,已达到重阳的状态,此期阴精和阳气均充盛,为孕胎做好准备,若胎元已结,则肾气封藏以养胎元,藏而不泻;若孕育未成,则在阳气的鼓动下血海由满而溢,血室重开,精血下泄进入行经期。

1.1.2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现代医学认为,月经周期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调节。HPO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会引起卵巢紊乱,导致月经失调[2]。

1.1.2.1下丘脑  

        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GnRH与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膜上的GnRH受体结合,促使其合成和贮存卵泡雌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并促使其释放。GnRH还能抑制卵泡成熟,降低雌、孕激素的合成。

1.1.2.2垂体 

       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对GnRH的脉冲式刺激起反应,呈脉冲式分泌FSH和LH。

1.1.2.3卵巢 

       卵巢性激素对下丘脑GnRH和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具有反馈作用。从青春期开始至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1.1.2.4子宫内膜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使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子宫内膜功能层是胚胎植入的部位,受卵巢激素变化调节,具有周期性增殖、分泌和脱落的特点,月经期脱落。正常一个月经周期以28日为例,可分为四个期。

       月经期:此期同祖国医学月经期,月经周期1-4日。雌、孕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失去激素支持,发生坏死、脱落,月经来潮。中医学理论认为,此期血海由满而溢,经血下行,阳气随之疏泄。

       卵泡期:此期相当于祖国医学之经后期。月经周期5-14日。下丘脑开始分泌GnRH,使垂体FSH分泌增加,卵泡逐渐发育,卵泡分泌雌激素逐渐增加,于排卵前形成第一高峰,此期子宫内膜被修复,间质、血管、腺体增生,内膜增厚。中医学理论认为,此期是阴长期,通过肾之气封藏蓄养阴精,使阴血渐长,期末需达到重阴状态。

       排卵期:此期相当于祖国医学之经间期。成熟的卵泡受垂体前叶LH的影响,卵泡膜溶解和破裂,前列腺素促进卵泡壁释放蛋白溶解酶,也促使卵巢内平滑肌收缩,卵泡排出。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中医学理论认为,此期为阴阳转换期,氤氲乐孕之时,此为孕育之“的侯”时。

       黄体期:此期相当于祖国医学之经前期。月经周期15-28日。排卵后,形成雌、孕激素高峰,子宫内膜转为分泌期,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出现高度分泌现象,此期末子宫内膜厚度达10mm,并呈海绵状。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孕激素分泌量达高峰,若未受孕,黄体在排卵后9-10自行萎缩。中医学理论认为,此期阳长较快,属于阳长期,出现阳长阴消状态,为育胎做好准备。

        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与现代医学之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虽理论体系不同,但对人体月经及生殖功能调节机制的认识是一致的[3],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1.2针刺周期疗法的形成

       中医周期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江式硅等教授为治疗排卵功能障碍及月经病提出并创立的,此法是借鉴了现代医学卵巢周期性变化及对相应靶器官影响的机理及中医学理论中月经周期中阴阳转化规律。针刺周期疗法源于中医周期疗法,起初医务工作者用中药周期疗法予以治疗,90年代起,有学者提出了针刺周期疗法,将此其法灵活运用到针灸治疗妇科疾病上,虽然两种周期疗法治疗手段不同,但多遵循滋肾养血-补肾活血-调补肾阴肾阳-活血化瘀的序贯立法原则,均属于中医时间治疗法。

2 针刺周期疗法临床应用

2.1治疗原则[4-5]

经后期:治疗当滋肾养血。以促使阴血恢复,使子宫藏而不泻,蓄养阴精,力求在此期末达到一个重阴的状态。

经间期:治疗当补肾理气活血。促使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絪缊之候,助卵子顺利排出。

经前期:治疗当调阳理气,活血化瘀。协调子宫的藏泻功能,为行经或孕育作好准备。

月经期:此期一般不予针刺。

月经周期中(除经期)任一期都要辅以补益脾胃。

2.2取穴及操作

2.2.1取穴

经后期:取三阴交、足三里、太溪、气海(1组)或三阴交、肾俞、脾俞(2组);

经间期:取三阴交、关元、子宫(归来);

经前期:月经周期15-24日(分泌期中期),取足三里、太溪、三阴交、关元;月经周期25-28日(分泌期晚期),取三阴交、合谷、子宫(归来)、太冲。

辩证配穴:脾虚配太白、大横;血热配血海、行间;

2.2.2操作:足三里、气海、关元用补法,关元针感传至会阴部;三阴交、太溪平补平泻;合谷、归来、子宫、太冲用泻法。经期第5天后开始针刺,2次/周,每次留针30min,期间行针1次。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3个周期。

2.3月经病的临床应用

2.3.1月经不调:根据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的不同,第一次就诊,根据上次月经来潮时间,判断所处月经周期的分期(阶段),按照相应时期取穴予以针刺,待月经来潮后,连续观察3个周期。

2.3.2崩漏:对于来诊时仍出血者,予灸隐白止血(双侧同时灸15-20分钟),不做其他处理。第二次就诊根据所处月经周期的分期给予相应治疗,待再次月经来潮后,连续给予3个周期针刺周期疗法治疗。

2.3.3闭经:对于闭经较久(排除怀孕)者,根据上一次行经时间、是否排卵(告诉病人什么情况是排卵,询问其是否排卵)判断来诊时所处月经周期的分期给予针刺,若无明显排卵迹象,根据近期是否有乳房胀痛、腹部坠胀或行腹部B超测子宫内膜厚度,推测来诊时所处的月经分期,按照周期选穴规律选相应穴位针刺,待月经来潮后,连续观察3个周期。

2.3.4痛经:患者来诊时根据四诊合参,判断病证虚实。月经周期规律者,实证(气滞血瘀、寒湿凝滞)经前5-7天进行针刺干预,黄体中期取地机、三阴交、关元、气海;黄体晚期取地机、三阴交、合谷、关元。操作:地机穴针3针,关元穴针感传至会阴部,寒湿凝滞者每次关元穴行温针灸2次(2段艾条),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月经周期规律者,虚证月经第7-21天进行针刺干预,排卵期前取太溪、三阴交、关元、大赫、足三里;排卵期后取三阴交、足三里、关元、大横。操作:关元穴针感传至会阴部,排卵前足三里每次行温针灸2次(2段艾条),排卵后关元穴每次行温针灸2次(2段艾条),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3 典型病例

       周某,女,36岁,于2013年9月26日初诊。主诉:月经来潮近1个月未止。病史:患者月经初潮 13岁,周期基本正常,经期5天,近半年起经期8-9天,经量正常,色淡红,无血块,无痛经,自觉经后腰酸。末次月经:8月28日,月经来潮后行经7天,停止2天后,又开始行经,量如正常月经。排除妊娠。诊见:形体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中医诊断:崩漏。治疗:第一诊:灸双侧隐白穴,每侧10-15分钟(第二日患者告知,血已止)。第二诊:根据上个月经周期推测来诊时属于经后期(卵泡期),遂按周期治疗,取三阴交、足三里、太溪、气海;以后各诊按照周期不同时期选穴,经间期(排卵期):取三阴交、关元、子宫、归来;经前期(黄体期):分泌期中期:取足三里、太溪、三阴交、关元;分泌期晚期:取三阴交、合谷、子宫、归来。2次/周。第一个周期月经来潮时间与以往周期时间基本一致,经期9天。又连续进行2个周期针刺周期治疗,恢复正常。随访半年均正常。

4 总结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失调容易引起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症、闭经、不孕症,对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症也会产生周期性的影响,亦会引起女性黄褐斑、痤疮等。

       周期疗法是根据月经周期不同时期肾阴阳转化、消长节律和气血盈亏变化的规律结合妇科疾病的病机特点进行月经周期分期用药,以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的一种治法。针刺周期疗法是模拟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所创设的,以生理周期的变化为周期性立法公式,周期性分期选穴针刺,将中医辨证论治与周期性辨证相融合[8],以形成新的人工周期来治疗妇科病。

       经后期,重在补肾调养肝血。选择三阴交、足三里、太溪、气海。三阴交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具有补肾健脾, 培补先、后天之功,与足三里合用,可健脾,促进气血化生,现代研究证实:三阴交可升高血清E2水平。太溪为肾经原穴,气海可调理下焦之气;经间期,着重重阴转阳,促进排卵,选三阴交、关元、子宫、归来。关元、子宫、归来为治疗妇科病要穴,三阴交可活血化瘀,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具有培补元气、温肾暖宫之效;经前期:分泌期中期:取足三里、太溪、三阴交、关元,分泌期晚期:取三阴交、合谷、子宫、归来,可调阳理气,活血化瘀,分期选穴根据月经周期中脏腑阴阳气血生理性变化,进行调节,调节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和肾-天癸-冲任-胞宫轴,逐渐建立规律的周期,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颂平,谈勇.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

[2] 罗颂平,谈勇.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80-287.

[3] 罗颂平.中西医结合生殖免疫与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89-90.

[4] 何冠蘅,邬志雄,王倩.王倩教授针灸周期疗法治疗月经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2,44(4):153-155.

[5] 赵宏利,何嘉琳,马宝璋.把握阴阳五行 运用易学原理 再论月经周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2482-2485.

[6] 章晓梅,武泽. 阴道B超在排卵监测中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8):460-462. 

[7] Terence D. Oleson, Richard J. Droening. A New Nomenclature for Identifying Chinese and  Nogier Auricular Acupuncture Points [J]. American Journal of Acupuncture, 1983, 11(4):325-344.

[8] 刘静.针刺周期疗法合罗氏促排卵汤对排卵障碍性疾病促排卵效应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