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118次 更新:2018-08-03
  

吴桂玲1,周仲瑜2△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湖北武汉 430061)

摘要:黄褐斑是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的面部皮肤病,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肝、脾、肾三脏有关。针灸治疗黄褐斑方法多样,主要有:针刺、耳穴疗法、艾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不同针刺穴位的灵活选用,各种针灸方法巧妙结合是其主要特点。其疗效显著,经济方便,应用广泛,不仅能改善皮损,还能改善伴随的全身症状。但近几年关于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报道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黄褐斑,针灸疗法,综述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Chloasma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U Gui-ling1, ZHOU Zhong-yu2△

(1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430061,china 2 Hubei Provincal Hospital of TCM ,Wuhan 430061,China)

Abstract: Chloasma is a facial skin disease, which is very common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women. TCM science hold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sease is associated with liver,spleen,kidney. In the treatment of chloasma,acupuncture has diverse methods.The acupuncture,ear acupoints,moxibustion,acupiont injection and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are the main therapies. The election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points,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ethods are the main features.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chloasma is distinct. And this technology is economical,convenient and widely used.It can not only improve skin lessions, but also make an improvement in the accompanying systemic symptom.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in clinical reports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chloasma, which need futher improvement.  

Key words: Chloasma;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Review

       黄褐斑为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黄褐色素沉着斑,皮损分布于面部,以颧部、颊部、颏部为主,损害为淡黄褐色、暗褐色或深咖啡色斑,颜色深浅不一,常对称分布,形态不规则,无明显自觉症状。俗称“肝斑”、“蝴蝶斑”,相当于中医的“黧黑斑”、“面尘”范畴。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黄褐斑已逐渐成为当代中青年女性的一大困扰,严重影响美观。针灸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本文就近年来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报道总结如下:

1 针灸疗法

1.1 针刺疗法

1.1.1体针结合面针

       面针结合体针是临床上常用的黄褐斑治疗方法,面针多在皮损部位施以挂刺、围刺、散刺或排刺的方法,直捣病灶、宣散气血,改善面部微循环,配合体针辩证取穴,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陈红霞等[1]对60例黄褐斑患者采用局部围针挂刺,常规体穴针刺。连续治疗5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1.67%,且血清E2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张薇[2]将对照组60例黄褐斑患者采用口服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皮损局部围刺和体穴针刺,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1.1.2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3]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微针系统,其穴位主要分布在任脉、脾经、胃经、肾经上,而黄褐斑的发病也与这几条经络及与之相联络的脏腑密切相关。针刺这些经络上的穴位有治疗该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及相应脏腑病的作用[4]。张娜[5]将72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采用局部围刺联合腹针和中药治疗。腹针主穴:引气归原、调脾气、腹四关,体针配穴:合谷、太冲、期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对照组37例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中药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两组愈显率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钱箐箐等[6]将对照组15例黄褐斑患者采用体针治疗,治疗组15例采用腹针结合体针治疗,腹针主穴:引气归元,阴都,配穴腹四关、上风湿点。治疗1个月后,两组皮损面积和皮损颜色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腹针结合体针评分下降更明显,表明腹针结合体针在改善黄褐斑面积和颜色方面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1.1.3温针

      温针可以发挥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作用可直接渗透到深层组织,并通过毛细血管网传到更广泛的部位,为人体吸收[7]。李子勇等[8]对治疗组52例黄褐斑患者采用温针背俞穴治疗,取五脏背俞穴温针灸,配合常规体穴针刺。对照组48例患者采用单纯针刺,取穴同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随访1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温针与单纯针刺相比,通过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更能提高临床疗效。

1.1.4透穴刺法

       透刺可以沟通表里经、临近经,增强刺激量,起到分刺两穴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吴明娟等[9]将70 例女性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采用透穴刺法。头穴透刺:百会透通天(双侧)、前顶透承光(双侧)。配合面部皮损局部每次取4 ~5 穴,并在面部各穴接上电针。对照组35例,面部穴位常规针刺,取穴同治疗组。3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不仅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通过透穴治疗,黄褐斑患者伴有的月经失调、失眠、心烦易怒等内分泌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1.1.5时间针法

       灵龟八法是天人合一观、整体观在针灸学的具体运用,根据不同时辰人体经脉气血盛衰情况,针刺开穴,调节全身经络系统,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目的。李艳[10]将80例黄褐斑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皮损局部围刺,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灵龟八法。根据患者就诊时的日期和时间从“灵龟八法开穴简表”中查到开穴的序号,序号=(上年公元数×5.25 +当年实际已到天数)/60取余数(四舍五入)。余数所代表的穴位是;1为申脉、2和5为照海、3为外关、4为足临泣、6为公利、、7为后溪、8为内关、9为列缺。 穴均取双侧。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在显效率和有效率方面都优于对照组。

1.2耳穴疗法

      耳与脏腑经络有密切的关系,《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在耳穴有相应的点,刺激耳穴可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运用耳穴压豆、耳穴穴位注射等方法可以显著改善黄褐斑皮损,且经济方便,临床应用广范。

1.2.1耳穴压豆

       田凤艳等[11]将中医辩证为肝郁血滞的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采用耳穴贴压及中药内服、面膜外用。取面颊点、神门、内分泌、肝,用王不留行籽贴压穴位上,每周一次。对照组38例维生素C、维生素E口服,0.1%维A酸乳膏外用。12周后,治疗组对于皮损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1.2.2耳穴注射

       任幼红等[12]对76例黄褐斑患者采用耳穴注射,用注射器抽取甲钴胺注射液1ml,每次选一侧耳甲腔一个穴位作为进针点,用乙醇或碘伏严格消毒后,将针尖以15°~45°角快速刺入穴位皮肤下,缓慢推入0.5ml药液,药液充满整个耳甲腔皮下,覆盖耳甲腔的内分泌、肺、心、三焦等各穴。再换另一侧耳注入0.5ml药液。结果显示耳穴注射可以有效的改善黄褐斑皮损。

1.3艾灸

      艾灸一般以五腧穴和神阙穴为主,通过穴位发挥艾绒的药物及热力作用以调理脏腑、疏经活络,从而改善皮损。李璟蓉等[13]将治疗组38例黄褐斑患者予隔药壮灸神阙穴,将药盐填充脐窝,上燃以艾柱,共灸20壮,用数层布巾盖住脐部保留余温约20min。连续治疗6个疗程。对照组34例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连续服用4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陈萍等[14]采用艾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患者30例,艾灸取穴:百会、神阙、关元、血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为第一组;大椎、心腧(双)、肺腧(双)、膈俞(双)、肝俞(双)、肾俞(双)为第二组。先灸第一组,再灸第二组,每穴灸30min。同时用王不留行籽贴于内分泌、肺、肝、脾、肾、大肠、卵巢、神门、面颊等耳穴。3个疗程后对于黄褐斑的改善效果非常显著。

1.4穴位注射和穴位埋线

       穴位注射通过穴位、药物、针刺,联合达到治疗目的,一方面药物和针刺直接刺激穴位,使之产生经络效应;另一方面,药物进入穴位后,沿着经络经气直达病所,发挥药理作用[15]。穴位埋线通过针具与肠线在穴位产生的生物物理作用与生物化学变化,将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其刺激效应可维持半个月,弥补了针刺刺激时间短,就诊次数多的缺点。李丽红等[15]将186例黄褐斑患者采用面部划线分区针刺结合背俞穴穴位注射治疗。根据面针理论及临床经验将面部划分为五线五区,分别与五脏相对应。穴位注射取色斑所在区对应脏腑的背俞穴(肺俞、心俞、脾俞、肝俞、胆俞、肾俞),每穴取香丹注射液1ml,两侧穴位交替使用。面针取色斑所在部位,用毫针围刺。2个疗程后,有效率为100%。王光安等[16]对治疗组黄褐斑患者先进行捏脊、摩腹,然后取肺俞、肝俞、肾俞、胃俞进行穴位埋线;对照组维生素C,维生素E内服,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1.5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是通过放血来祛除邪气,进而使气血阴阳平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病在血络的各类疾病[17]。黄褐斑的治疗,可以在背部反应点放血,也可在大椎、肝俞、肺俞等穴位放血[18],耳部放血也是常用的方法,可通络和营,改善面部的血液运行,从而改善皮损。侯慧先等[19]将60例黄褐斑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刺络放血拔罐疗法治疗。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辨证取穴,用真空罐留罐3min后,采血针局部散刺,再拔罐5min,总出血量约80~100ml。对照组30例采用逍遥散口服。结果放血疗法治疗黄褐斑效果优于逍遥散口服。张必萌等[20]将30例黄褐斑患者应用耳穴神门放血,10次治疗后,基本治愈8例,显效1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86.7%。

1.6其它疗法

       其它疗法包括自血疗法、刮痧疗法等,通常和别的疗法联合应用,通过穴位或皮损局部的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窦锡彬等[21]对36例黄褐斑患者用壮医莲花针叩刺背部穴位(龙脊穴、项棱穴、壮医夹脊穴等),然后在叩刺部位拔罐逐瘀。配合自血疗法,主穴:曲池(双)、足三里(双)、肺俞(双)、血海(双),每次取4个穴位,抽取自身静脉血4ml,分别注入4个穴位,3天1次,5次1个疗程,5个疗程后,总有效率89%。李巧颖等[22]用以面部刮痧为主治疗黄褐斑,对照组36例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治疗组40例在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面部刮痧,刮至皮肤轻微发热或微红即可,每周2次,4周1个疗程,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为52.8%(P<0.05).

1.7综合疗法

       黄褐斑患者往往伴随内分泌紊乱等一系列全身症状,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辩证论治,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比单一疗法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陈陆泉等[23]将42例试验组黄褐斑患者采用雷火灸主要斑片处20min,同时取肺俞、肝俞、脾俞、肾俞、血海、三阴交、气海、章门等穴位进行穴位埋线,背侧和前侧穴位交替进行。对照组40例选择局部阿是穴围刺及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肝俞、血海、曲池、肺俞、合谷、膈俞、气海常规针刺。8个疗程后比较疗效,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顾立[24]对66例黄褐斑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刺络放血、耳穴贴压治疗。针刺取三阴交、合谷、太冲、内关等穴和皮损局部,取针后在大椎、肺俞、肝俞、脾俞穴刺络放血拔罐;配合耳部内分泌、肺、心、肝、脾、大肠、卵巢、神门、面颊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经1~3个疗程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9%。毛忠南等[25]对136例经络美容组的黄褐斑患者采用经络美容法,取穴:百会、大椎、风池、肺俞、肝俞、脾俞、肾俞、手三里、足三里、关元、三阴交,用注射器针头挑刺皮肤表面,每穴挑治两下;配合常规体穴针刺和皮损局部围刺。西药组112例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3个疗程治疗后,经络美容组的有效率为92.6%,与西药组有效率67.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30例经络美容组治疗前后激素比较,E2较前降低(P<0.05)),PRGE较前升高(P<0.01),提示血清性激素的双向良性调节可能是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之一。

2结语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云:“有诸内必形诸外”。《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本病:“原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于面走空窍”。内在脏腑机能失调,经络不通,气血不和,面部失养,痰湿、淤血阻滞于面部,导致面色晦暗,黧黑斑的发生。针灸具有调和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脏腑和、阴阳平则气血足,瘀滞通,面部得以濡养,从而达到祛斑美容的作用。

       针灸治疗黄褐斑方法多样,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局部治疗和远端辩证取穴相结合。体针与面针相结合,面针取局部阿是穴围刺,直捣病灶,宣散气血。体针以脾经、肝经、胃经为主,配合腹针,内调五脏、疏通经络。2.多种方法综合应用以提高疗效。黄褐斑病因复杂,病情迁延,针灸治疗以针刺、耳穴、艾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为主,利用各种疗效自身的优势和治疗特点,多种方法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3.在改善皮损同时,对于兼证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黄褐斑患者往往都伴随着月经不调、失眠、乳腺增生等内环境失调的症状。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针灸整体调理,在改善色斑同时,对于患者中医兼证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同时目前有关黄褐斑的临床文献也存在一些缺陷:1.文献普遍质量较低,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2. 当前研究大多为短期疗效统计,缺乏对患者的长期随访,因此不能评估针刺治疗的长期疗效及其复发情况。3.关于黄褐斑的临床报道多,机理研究缺乏。4.对黄褐斑的疗效评价多以肉眼和积分为主,缺乏客观性。今后对于该病的研究,应从这些方面加以改进,以更好的指导临床黄褐斑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红霞,张虹亚,刘涛峰等. 针刺对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E_2的干预作用[J]. 安徽医药,2014,18(01):129-130. 

[2]张薇. 加用针灸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4,6(28):49-50.

[3]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01.

[4]薄智云.浅谈腹针疗法[J].中国针灸,2001,21(8):474-476.

[5]张娜.局部围刺和腹针联合中药治疗黄褐斑35例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8):125-126.

[6]钱箐箐,杨丹红. 腹针结合体针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04):312-314.

[7]王晓梅,穆敬平,丁光宏等. 艾灸效应的红外物理特性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04):63-66.

[8] 李子勇,老锦雄. 温针背俞穴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03):157-158.

[9]吴明娟,徐春梅,郑祖艳.透穴刺法治疗35例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2,36(12):888-889. 

[10]李艳.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针刺配合局部围刺治疗女性蝶形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11] 田凤艳,姚春海,赵一丁等. 中医药内外合治肝郁血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05):278-280.

[12]任幼红,马炳全,李杰.耳穴药物注射治疗黄褐斑76例[J].中国针灸,2014,34(11):1122. 

[13]李璟蓉,张新斐,欧阳群等. 隔药壮灸神阙穴治疗女性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性激素水平影响研究[J]. 广州医药,2015,46(04):26-28.

[14] 陈萍,李壮.艾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2):1332-1333.

[15]王雪芹. 穴位加局部注射治疗面部黄褐斑疗效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02):309-310.

[16] 李丽红,尚蓉.面部划线分区针刺结合背俞穴位注射治疗黄褐斑186例[J].中国针灸,2011,31(06):547-548.

[17]王光安,董升.穴位埋线配合推拿治疗黄褐斑100例[J].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01):145-146.

[18]王博超,李一群,杨帆. 黄褐斑的中医外治法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04):660-661.

[19]周红勤,任珊.刺血疗法对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32(06):517-518

[20] 侯慧先,赵起.刺络放血拔罐疗法治疗黄褐斑(肝郁气滞型)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4,31(02):93-94.

[21]张必萌,徐斯伟,张为等. 耳部放血治疗黄褐斑30例临床观察(英文)[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1,(03):152-153.

[22]窦锡彬,黄正干.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结合自血疗法治疗黄褐斑36例[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6(08):5-6.

[23]李巧颖,李润. 面部刮痧为主治疗黄褐斑40例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02):108-109.

[24]陈陆泉,曲剑华,朱慧婷.雷火灸和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6,22(01):42-44.

[25]顾立.针灸加刺络放血、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66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03):133.

[26]毛忠南,王世彪,常亚霖等.经络美容法治疗黄褐斑及其对患者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2,32(09):78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