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中医养生思想的认识与实践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078次 更新:2018-08-02
  

马铁明1,陶金卓1,王月铭1

(1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2)

摘要: 形神兼养理论是中医养生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形神一体观,通过调神和调形两大学术思想对养生的目标、内涵以及方法做出了系统的阐述。并且以《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为基础,结合古今文献和现代的研究报告,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进一步使形神一体观系统化、理论化。新的医学模式强调人的健康在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三者的平衡与协调;形神兼养理论则是在整体思维模式和形神一体观指导下,把人的健康放在自然社会心理情志中进行综合考察,追求的是一种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均完美的健康观,既重视全形,又强调养神。二者在本质上相呼应,为指导中医养生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医养生;调神;调形;健康

Understanding and Ractice of TCM Regimen

MA Tieming1,TAO Jinzhuo1, WANG Yueming1

 (1 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110032, China; 2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Shenyang 110032, Shenyang,China)

Abstract: the spirit andYang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ought system of tcm.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holism of body and spirit, form goals, two academic thought of health by adjusting and regulating the content and method of God made a systematic exposition. And in the "classic" in a way of keeping good health as the found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and modern research report, and the change of medical model, makes the body and spirit, the theory of system. The new medical model emphasizes that human health is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balance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three; cultivate body and spirit theory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overall thinking and holism of body and spirit, to the health of people o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emotion i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pursuit is a kind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to perfect health concept,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whole shape, and emphasizes the repose. The two are in essence echoing, which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guiding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TCM health preservation.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tune God; tune shape; health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已成为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可见养生的最高境界乃“天人合一”。养生的核心是养心,养心的具体形式在于“修养”和“涵养”。这一方面和当今的企业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企业文化,其核心就是强化安心、舒心、尽心的工作理念,就是希望通过素质提升出效率。通过和谐共赢出业绩。冥冥之中,还是古人认识观的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心顺气顺,五脏安泰,六腑通顺,自然就百病不生。当然, 个体和集体一定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个体和集体之间总是需要一种平衡过程。假如企业缺少包容,个体缺少归属,上下不一心,内外不和谐,就会形成矛盾,引发事故,所以,我们常说人不怕干活,就怕累心。《孟子•尽心上》曰:“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赵岐注:“执中和近圣人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据朱熹注,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庸:平常。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为常行之礼。这是回避竞争的人生,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假如无欲无求,不思进取,如一个行尸走肉,人生的意义何在?所以,我们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实现自我理想。当然心态要平和,可以有竞争,而不是斗争。就是自我调整能力强,难以适应就是疾病态。内经分全形和养神两个方面对形神兼养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所谓全形是指脏腑、精气、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方面的摄养,包括三个方面。生活规律方面:主张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所谓有节有常都是指遵守规律。饮食则主张饮食者, 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并且达到谨和五味,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之目的。起居方面强调与四时季节变化相适应,这样人体的生理内环境就能与自然外环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保持和谐的统一。养形的关键在于形劳而不倦因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避外邪,适寒温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灵枢本神也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因此谨避外邪内侵,在养形中具有重要意义。防止外邪侵袭的基本要点是:春防春温,夏日防暑,秋防燥冷,冬防伤寒。具体的锻炼方法:形体的健康,关键在于经常锻炼,主要的健身方法有导引、按摩、呼吸吐纳等。这些方法虽然以活动四肢,锻炼形体为主,但必须配合调养神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做到意气相随,气血充沛,使人体脏腑活动正常,精神健全,最终达到形神共养[1]。

1 养生的目标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末全国大陆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25项主要指标中,有一项指标格外抢眼:人均预期寿命五年内增加1岁。英国生物学家巴风调查表明一般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它完成生长期的5-7倍。例如:牛的生长期为4年,其最高寿命20-30年;马的生长期为6年,其最高寿命为30-40年;人的生长期一般都在20-25岁之间完成,可推算人的最高寿命应该是在100-175岁之间。而现实表明,牛、马以及其他动物可以活到大自然赋予的自然寿命,而人却只活到自然寿命一半左右。《尚书•洪范》周武王与箕子论治天下安定,箕子答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悠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夭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本文录自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被历代尊为六经之一的《尚书》,文中明确提出了人生有五福、六不幸的看法。在这里,长寿被列为五福之首,而早死则被列为六不幸的第一不幸。同时,五福、六不幸的其它各项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生命有关。可见在很远的古代,我国人民就从理念上清醒地认识到了养生、长寿的重要意义。而如今长寿的意义也不仅仅指生命的长度,更在于生命的质量。早在19世纪我国就明确提出过健康的意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健康就是身体好、精神良好,具有社会幸福感。”“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

2 养生的内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养慎、摄卫,是指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实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2]。它最早见于战国时代成书的《庄子·内篇》,其含义是摄养身心、保养身体。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是指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因此,养生的现代涵义是指以追求身心健康、生活和谐幸福为目的的体验性的实践活动。中医养生学则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3]。那么我们对养生的评价标准又是什么呢?即对生命三个维度的深刻解答。生命长度得到了延续,生命的广度和深度也提高了。人类因为养生而感到身心愉悦,因为养生使得生活更有品味更有情趣,因为养生使我们对疾病不再那么恐惧。中医认为精气不足、营养不良、五脏受损、情志过激、劳逸失度、遗传禀赋、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都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养生不等于补,养生也不等于疾病治疗,我们一定要避免进入这样的误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中医新健康观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强身状体,充实健康动力;科学用药,提供健康保障。《素问·上古天真论》对人体功能维持的四个方面做出了指导:意识训练、食物训练、生活习惯训练、工作习惯训练。就目前人类能力而言,这种训练是提升人体功能的唯一可靠途径。心身健康指导专家应挖掘其科学内涵,制定具体操作手段,直接用于改善更多当代中国人的生存质量。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3 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的实质与方法在于静神、固精、动形、调气、食养、针药。内治外治理同法异,针灸可以发挥同样的治未病作用。养心养形,动养静养国内养生法围绕精、气、神的保养分出针灸、拔罐、刮痧、推拿、药敷、武术、脐疗、药膳、茶酒、花卉、生活娱乐、气功等。在现如今的信息时代,包罗万象的知识是随手可以找到的,所以今天针对养生这个话题,给大家主要是授之以渔,以致在养生知识泛滥的海洋里不会迷失方向。中医通常将涵盖在精的范畴之内,于是有“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的说法。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相互为用,一盛具盛,一衰具衰。如《养身延命录·教诫篇》说:“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勿药元诠》则解释说:“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乎此。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由此可见,生命活动,是由精、气、血、神以及脏腑功能状态决定的。精、气、血、神充足,脏腑功能保持动态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精,是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来自父母;人出生之后,从饮食中获得营养精华称为后天之精,先天、后天之精互相转化,互相补充,成为生命活动的动力基础。精的不足或亏虚,可导致生命活动减退或早衰、多病。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人体川流不息的动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证。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在于气的盛衰。生命现象,就是气机的升降出入。血,是滋养人体中那脏腑、组织、器官,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需要,化生精、气、神、乳汁、经血、精液、体液等生命物质的物质源泉。血总是与气相伴而行,相辅相成,互养互化,共生共荣。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运动、知觉等。神以精血为物质基础,精、气、充盈,神就健旺,所以,生命的健康与否,可以通过神的状况来判断。

       所谓养神,指安定情志,调摄精神。因为人的精神有主宰和协调脏腑功能的作用,所以在形神兼养中,内经尤其重视对人体精神的调摄,主张少思寡欲,恬淡虚无,保持精神愉快。其养神方法包括两个方面:正心静神。正心就是安定心神,主要通过陶冶情性,恬淡虚无,使心神稳定,做到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嵇康养生论静神可使人舒心静志,稳定动乱的情绪,克服悲观、孤僻、忧心忡忡的不良性情,使精神内守。所以养神中,只要正心得法,静神有方,便可稳定情绪,调和气血,使神气安和,精力充沛,从而建立良好的精神状态,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怡情养性。内经要求人在精神上要乐观豁达,淡泊名利,防止忧郁、愤怒等消极情绪的滋长,并且根据人体的生理节律,利用五音的不同调式,推演出乐疗理论,创造了五音导引的养生保健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怡情养性的养神方法。

       内经中的形神兼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形神一体观的哲学基础之上,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经过历代医家的反复总结和不断阐述、发挥,日趋成熟。研究形神兼养理论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其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为医学模式转变提供理论依据。形神兼养理论是在整体思维模式和形神一体观指导下,把人的心身健康放在自然社会心理情志中进行综合考察,追求的是一种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均完美的健康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理论已超前于生物医学时代,提前进入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范畴。所以系统发掘整理早期形神兼养理论,对促进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早在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基于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的认识,提出了崭新的健康概念,即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新的健康概念突破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强调了社会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强调人的健康在于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者的平衡和协调,形神兼养理论和新的医学模式在本质上内在一致,因此,它为新的医学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其次为现代心身医学的建立提供宝贵经验。 内经形神兼养理论既重视全形,又强调养神,二者不可偏废。在形神兼养中尤其重视精神内伤对人的精神和形体的损伤,精神内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情志过激,如狂喜、暴怒、大悲大惊等勃发的激情冲动,或持续过久的抑郁、失志、久悲、苦思、焦虑等不良的心境状态所致,精神内伤日久必然导致躯体病变。现代心身医学研究亦表明,导致精神内伤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紧张的社会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生活挫折、不良的人际关系、工作紧张、激烈的竞争、现代化城市生活等等,表现骤剧激情的冲动、强烈的心理应激、持久的消极性心境等,所有这一切都为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医学实验也证实了精神紧张不安,在短时间内可使人的胆固醇明显增高,长期生活在紧张的环境中,有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特别是持续的精神内伤可使人的肾皮质类固醇分泌增多,抗体形成减慢,使身体免疫力降低,内环境稳定遭到破坏,从而极易患心血管疾病、溃疡病、甲亢及癌症等疾病。总之,现代心身医学非常重视对精神内伤的研究,形神兼养理论中的有关精神内伤的阐述为现代心身医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4]。 


参考文献

[1]何松其.略论内经的形神兼养理论及意义[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1,3(2):90-91.

[2]岑泽波.中医养生之文化内涵[J].岭南文史,2001,19(1):13-2.

[3]蒋力生.中医养生学释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35.

[4] 何松其.略论内经的形神兼养理论及意义[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1,3(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