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针药治疗进展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160次 更新:2018-08-02
  

金熠婷,周仲瑜1,2,3

(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1 2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 湖北武汉 430061 3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青春期和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的疾病之一,其以高雄激素血症、排卵功能紊乱或丧失以及多囊卵巢为特征, 也是一种高发性、难治性及终身性的妇科疾病。临床上发现PCOS和肥胖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肥胖型PCOS主要是由于肾虚不能主水,水液凝聚为痰湿。目前临床广泛应用针刺、中药等中医方式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在此基础上配合埋线、耳压、艾灸等多种外治疗法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积极治疗肥胖型PCOS,对于提高PCOS患者的生活生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针灸;肥胖;中药

Acupunc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n obes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JIN Yiting1,ZHOU Zhongyu1,2,3

(1.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Orthopedics,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430061, China;2.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 Wuhan, Hubei, 430061, China;3. Hubei Academy of TCM,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endocrine and metabolism diseases of adolescents and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Hyperandrogenism, ovulation dysfunction or loss,and polycystic ovary.PCOS is also of a high frequency,intractable and lifelong diseases.It is found that PCOS is closely related to obesity.TCM believes that obese PCOS is mainly due to the kidney deficiency cannot be main water, the water condenses into phlegm. People applied acupunc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obesity typ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On this basis, catgut, ear pressure, moxibustion and other external therapy has also made some progress. Aggressive treatment on obese PCOS can improve the reproductiv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PCOS .

Key words: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acupuncture,obesit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造成的持续性无排卵引起的疾病,以排卵功能障碍和高雄激素血症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不孕、多毛或痤疮,是最常见的女性内分泌疾病[1]。目前认为该病不是由单一因素所致,而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上发现PCOS和肥胖密切相关,PCOS患者的体重指数常高于正常值,其中肥胖者约占30% ~ 70%[2]。同时研究发现肥胖患者与非肥胖患者相比,有更加严重的内分泌代谢紊乱[3]。肥胖患者的脂肪细胞肥大,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相对减少,亲和力降低,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从而导致糖代谢紊乱,使血糖升高,并且高胰岛素血症引起高雄激素血症,高胰岛素抵抗通过多种途径导致雄激素过多和排卵功能异常。由于作用机制及病因的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PCOS的预防及治疗,因此控制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目前PCOS的西医治疗主要应用降低高雄激素血症药物、促排卵药物及胰岛素增敏剂[4],近年来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方法凭借其特殊的疗效也取得极大的发展。故笔者基于肥胖型PCOS的治疗现状,对近30余年来该病的中医针药治疗进行如下论述。

1.中药治疗

       中医学认为肥胖型PCOS主要是由于肾虚不能主水,水液凝聚为痰湿,故以肾虚为本,痰湿为标。目前许多中医医家根据个人经验采用补肾化痰、补肾健脾、清胃健脾等方法应用于肥胖型PCOS的临床治疗。

1.1单纯中药

       顾映玉[5]将115例肥胖型PCOS患者分为两组,60例观察组患者服用桂葛五苓散治疗,组方如下:葛根36g、桂枝9g、赤白芍12g、甘草6g、生姜9g、大枣6g、猪苓12g、茯苓12g、泽泻24g、白术24g,以1月为1个疗程。其余55例对照组患者服用二甲双胍治疗,3个疗程后分析数据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63.6%,有显著性差异。侯爱贞[6]在治疗肥胖型PCOS时,给予39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达英-35 治疗,39例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以口服中医的活血化痰汤:陈皮10g、半夏15g、白茯苓15g、甘草10g、大腹皮20 g、枳壳5g、木香15g、玄胡10g、归尾15g、黄芩5g,分析后结果为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为5.13%,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王必勤[7]运用清胃健脾法治疗48例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基本方为苍术、白术、陈皮、石菖蒲、清半夏、胆南星、决明子各10g,茯苓、荷叶各20g,生山楂30g,淡竹茹12g。1月为1疗程,服用6个疗程后结果为减轻体质量的有效率87.5%,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8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中药结合西药治疗

       林寒梅[8]将24例治疗组予化痰通脉饮配合二甲双胍治疗,药用:法半夏15g,苍术15g,白术15g,茯苓20g,鸡血藤20g,当归10g,丹参15g,桃仁10g,泽兰15g,瓦楞子10g,陈皮6g,川芎10g,香附15g。对照组予二甲双胍治疗,疗程3个月,两组治疗后,比较月经周期、T、LH、LH/FSH、FPG、FINS水平、BMI,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FSH无明显差异。马红霞[9]将100例肥胖型PCO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克罗米芬治疗,治疗组温肾涤痰汤配合西药治疗,药用:鹿角片10g,巴戟天15g,淫羊藿15g,生山楂20g,胆南星15g,姜半夏12g,生黄芪20g,防己10g,浙贝母12g,昆布10g,穿山甲10g(先煎)。结果排卵率治疗组为87.50%,对照组为33.20%;妊娠率治疗组为65.20%,对照组为48.33%,两组的排卵率、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宋艳华[10]将30例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予益肾化痰方治疗,方药组成为黄芪15g,生地黄12g,熟地黄12g,当归12g,苍术12g,白术20g,陈皮12g,半夏12g,石菖蒲12g,菟丝子20g,淫羊藿15g,30例予二甲双胍治疗,30例予益肾化痰方加二甲双胍治疗,3个疗程后结果为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药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76.67%和83.33%;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药组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

1.3中药结合其他疗法

       康丽兰[11]对43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西药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开展中药内服与艾灸治疗,方选苍附导痰汤,一日一剂,连续服用6个月。艾灸选取神阙穴,每日温灸30 min,6个月后分析数据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9.1%,显著好于对照组的有效率51.2%,具有统计学意义。陶莉莉[12]应用穴位埋线联合加减苍附导痰汤于22例肥胖型PCOS患者,穴位埋线分两组选穴:第一组穴为肝俞、中极、膈俞、足三里、三阴交、带脉、关元;第二组穴为肾俞、脾俞、天枢、水分、阴陵泉、丰隆、卵巢,交替取穴,埋线治疗避开经期,每周1次,连续3个月。剩余20例患者予加减苍附导痰汤治疗,3个月后比较数据,发现针药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1.8%;中药组总有效率65%;针药组在月经周期、BMI、FINS、ISI、APN及IR等方面的改善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且有显著性差异。杨玉彬[13]给予20例对照组肥胖型PCOS患者口服二甲双胍片治疗,2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健脾化痰方联合热量控制治疗,主要采用饮食控制调控热量,摄入总能量为1000~1200cal/d,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60%,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5%-20%,膳食纤维为25g/d。治疗后两组BMI、腰臀比、FPG、HbA1c、TC、TG、HDL-C、LDL-C、空腹胰岛素HOMA-I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针灸治疗

    “惟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言太冲脉盛,则月经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针灸治疗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经络学说及衍生而来的腹针、电针等多种针刺方法,也广泛的应用于肥胖型PCOS的临床治疗中。

2.1单纯针灸治疗

      赖毛华[14]将86例肥胖型PCOS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腹针组各43例。西药组予二甲双胍治疗,腹针组针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梁门、天枢、水道,每次留针30min,治疗6个月,结果为治疗后两组各项血脂指标及激素指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腹针组BMI、WHR、T的下降幅度比西药组明显,月经恢复情况好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腹针组无不良反应。詹明洁[15]选择22例肥胖型PCOS患者应用电针疗法,主穴为天枢、大横、支沟、子宫、气海、三阴交、丰隆、肾俞、地机,针刺得气后在天枢和大横穴位组使用连续波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1个疗程10次,休息5天后再行第2个疗程,共治疗3~ 5个疗程。分析结果为患者BMI、促黄体生成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卵泡刺激素、睾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针刺结合西药

      李荔[16]随机选取153例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分为49例针灸组、53例针灸联合二甲双胍组、51例针刺安慰联合二甲双胍组,针灸取穴中极、关元、子宫、三阴交、复溜、足三里、气穴,治疗6个月后3组患者BMI、腰臀比均下降,卵巢体积变小;LH、LH/FSH、T、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脂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针灸联合二甲双胍组较其余两组各项指标改善、周期排卵率及临床妊娠率更为显著。李凝[17]将42例肥胖型PCOS患者等分为腹针组、二甲双胍组及腹针联合二甲双胍组,腹针取穴天枢、中脘、关元、气海、大横、滑肉门、水道、腹哀、腹结、归来,留针30min,期间行针3次。分析结果后显示治疗后3组性激素水平、BMI及腰腹围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腹针联合二甲双胍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腹针组和二甲双胍组。李赛赛[18]应用针刺中极、关元、子宫、三阴交、复溜、足三里、气穴治疗75例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辅以二甲双胍口服治疗,其余75例患者单纯用二甲双胍治疗,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内无显著差异,组间对比观察组周期排卵率、妊娠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针灸结合其他疗法

       代晓峰[19]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治疗48例肥胖型PCOS患者,5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针刺及耳穴贴压治疗,针灸取子宫、中极、关元、复溜、丰隆、三阴交、足三里等穴,耳穴取①肝、皮质下、子宫、脾、缘中、内分泌;②胃、卵巢、子宫、大肠、肾,两组交替使用。治疗后,2组卵巢体积、LH、TG、TC、LDL-C、FIN、HOMA-IR、妊娠率及排卵率较治疗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疗效更明显,有显著性差异。蒋仕玉[20]将60 例肥胖型PCOS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采用电针和电针联合激光的方法进行治疗,取穴中脘、水分、天枢、带脉、气海、归来、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小功率激光置于双侧子宫、气门,治疗3个疗程后2组患者体重、BMI、LH、T数值均有降低,月经周期改善,治疗组FSH 降低,对照组FSH 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2组在减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在改善月经周期和降低性激素水平方面效果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王嘉莉[21]给予30例治疗组针刺加穴位埋线疗法, 针刺以梁门、天枢、带脉、归来、血海、三阴交为主穴,穴位埋线取穴中脘、天枢、气海、上巨虚,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治疗,治疗3个月后结果为治疗组肥胖有效率90%,对照组73.3%;治疗组PCOS有效率86.7%,对照组为70%,差异与统计学意义。

3.中药结合针灸治疗

      王晨晔[22]选择苍附导痰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49例肥胖型PCOS患者,针刺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大赫、外陵、下风湿点、水道,40例给予单纯苍附导痰汤加减治疗,35例给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3个月后3组BMI、FINS、FBG、HOMA-IR、TC、TG、LDL-C均显著降低,排卵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针药结合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施茵[23]以天枢、中脘、气海、三阴交、膈俞、次髎等为主穴,采用电针治疗34例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每周治疗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后观察效果,33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口服天癸胶囊,每日2次,连服3个月。分析结果后提示针药结合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9%,单纯电针组总有效率67.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梁卓[24]针药结合治疗40例肥胖型PCOS患者,针刺治疗取穴用关元、中极、三阴交、子宫、中脘、丰隆、足三,同时口服中药苍附导痰汤及克罗米芬,其余40例采用口服中药及克罗米芬治疗,治疗3个月后可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85%,治愈率45%,对照组总有效率55%,治愈率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当属祖国医学“月经量少”、“月经后期”、“闭经”、“不孕”、“崩漏”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冲任阻滞所引起,而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之间的失衡是其发病的主要环节。古代的诸多文献都对女子月经病的证治进行论述,《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肾”。肾阳亏虚不能暖土,则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聚湿成痰,水液痰湿壅塞胞宫,经水不行则出现闭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早有肾对生殖重要性的论述: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所以肾虚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根本原因。又《丹溪心法》中提到“肥盛妇人,禀受其厚,恣于饮食,经水不调,不能成胎,谓之躯脂满溢,闭塞子宫,宜行湿澡痰。”朱丹溪首次提出妇人闭经、不孕为痰湿之故,故目前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药治疗多采用补肾化痰法、补肾祛瘀法、补肾健脾化湿法等。运用的中药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为淫羊藿、巴戟天、紫河车等补肾药,二为鸡血藤、当归、丹参等活血祛瘀药,三为半夏、白术、苍术、薏苡仁、茯苓等健脾化湿药,四为陈皮、香附等行气药,均多次出现在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药组方中。这样的治疗思路和用药也可以启发我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仅仅要改善症状,促进排卵及妊娠、生育率,更要从本因出发,治病求本,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缓解肥胖、血脂升高、雄激素升高等伴随症状。

       针灸治疗从80年代起开始应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对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机制研究也开始逐渐深入。PCOS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涉及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通常认为与神经、内分泌、蛋白质代谢、糖脂代谢及卵巢局部调控因素异常有关,因此在针刺治疗PCOS中,这些方面也为机制研究提供了方向。研究指出,针灸能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卵巢)轴的功能,改善内分泌和代谢紊乱,调节相应的激素水平,改善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水平,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改善卵巢微环境,使其发育趋于正常化[25-27]。肥胖与PCOS之间关系密切,二者相互诱导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于肥胖型PCOS患者来说,首先改变肥胖状态也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通过合理饮食进行热量控制、外加运动减轻体重,减少脂肪组织含量,改善生殖和代谢异常,增加治疗的依从性,故中药及针灸的治疗也可从肥胖入手。针灸治疗肥胖型PCOS以腹部穴位以及肝脾肾经脉的穴位为主,充分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针灸选穴配穴思想,并且针刺配合中药、艾灸、耳压、埋线、刮痧等多种中医方法,开展丰富而深入的临床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肥胖型PCOS的针药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目前对PCOS的诊断标准以鹿特丹会议通过的标准为主[28],而疗效标准尚没有统一的意见,这也造成了在评价不同治疗手段治疗肥胖型PCOS过程时有一定的困难;其次临床多数为单纯中药或单纯针灸的随机对照试验,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文献,以及针对针灸或者中药结合多种疗法的临床研究,这些方面仍有待我们在未来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中不断学习、改进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Salilew-Wondim D, Wang Q, Tesfaye D, et al.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is accompanied by repression of gene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sm of steroids, cholesterol and lipids[J]. Journal of Ovarian Research, 2015, 8(1):24.

[2] 黎源.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7):146-148.

[3] Kushnir V A, Halevy N, Barad D H, et al. Relative importance of AMH and androgens changes with aging among non-obese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Journal of Ovarian Research, 2015, 8(1):1-7.

[4] 辛俊英. 多囊卵巢综合征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当代医学, 2012, 10-10(31):17-19.

[5] 顾映玉. 桂葛五苓散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60例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5, 34(11):24-25.

[6] 侯爱贞. 化痰活血汤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5(2):68-68.

[7] 王必勤, 林敏. 清胃健脾法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48例[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1).

[8] 林寒梅, 逯克娜, 赵柯杭,等. 化痰通脉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7(7):1416-1418.

[9] 马红霞, 尤昭玲, 赖毛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50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09, 15(7):19-20.

[10] 宋艳华, 廖英, 夏亦冬,等. 益肾化痰方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5):66-69.

[11] 康丽兰, 李玉香, 周红香. 辨证论治联合艾灸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43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5):61-62.

[12] 陶莉莉, 龙泳伶, 桑霞,等. 穴位埋线联合健脾祛痰中药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 23(5):434-437.

[13] 杨玉彬, 陈树清, 秦鉴,等. 健脾化痰方联合热量控制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5(31):3864-3867.

[14] 赖毛华, 马红霞, 姚红,等. 腹针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及糖脂代谢的影响[J]. 针刺研究, 2010, 35(4):298-302.

[15] 詹明洁, 汪慧敏. 电针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08, 27(1):9-10.

[16] 李荔, 莫蕙, 文斌,等. 针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7):2115-2119.

[17] 李凝, 巩静, 华川. 腹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6, 8(1):11-13.

[18] 李赛赛. 针灸辅助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75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6):78-79.

[19] 代晓峰. 针刺、耳穴贴压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临床观察[J]. 新中医, 2017(4):128-131.

[20] 蒋仕玉, 陈雯霞, 艾炳蔚. 电针联合激光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临床研究[J]. 江苏中医药, 2017, 49(5):54-56.

[21] 王嘉莉, 张中成.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J]. 辽宁中医杂志, 2009(9):1574-1575.

[22] 王晨晔, 孙忻, 丁彩飞,等. 苍附导痰汤加减联合针刺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及排卵率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5(36):4056-4058.

[23] 施茵, 廖晏君, 虞莉青,等. 针药结合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33例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 2012, 53(22):1930-1933.

[24] 梁卓. 针药联合促排卵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2015(5):12-15.

[25] 沈晓明, 杜元灏, 石学敏. 针灸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02, 18(2):41-42.

[26] 廖晏君, 施茵, 虞莉青,等. 针灸调节脂联素在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思路[J]. 针刺研究, 2012, 37(1):72-76.

[27] 虞莉青, 曹莲瑛, 施茵,等. 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及机理述评[J]. 上海针灸杂志, 2015(3):269-272.

[28] Chang J, Azziz R, Legro R, et al. The Rotterdam ESHRE/ASRM-Sponsored PCOS Consensus Workshop Group (2004) Revised 2003 consensus o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long-term healt h risks related to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Fertil Steril 0000 81 1 19 25 10.1016/j.fertnstert.2003.10.004[J]. Fertility & Sterility, 2004, 81(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