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会员登录

刘保延:要破解针灸关键科学问题,须让“理想世界”的严谨实验与“真实世界”的临床实践握手

2025/08/06 12:00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文网站
739

  当北宋天圣年间的“铜人”在太医署的考试中被银针刺中穴位便会流出水银时,古人或许未曾想到,千年后的今天,科学家们正通过神经科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一步步揭开针灸“调气血”的神秘面纱。

  当被证明为高质量的针灸临床数据屡屡登上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当微型力传感器精准捕捉“得气”时的生物力学特征——这些共同勾勒出针灸医学在科学探索路上的清晰轨迹。如今,学界正通过范式革新、问题凝炼、临床深耕与技术突破四大路径,试图破解这门古老医术的核心科学问题,推动其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从传统技法向智能装备、从单一学科向交叉融合跨越。

  7月4~6日,由中国针灸学会主办的交叉视域下针灸调控的科学基础及临床优势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会上,《针刺研究》杂志“聚焦针灸关键科学问题”专栏发布,多位专家从多学科协作角度入手挖掘针灸科学内涵。

范式革新
推动针灸医学跨学科融合发展

  “针灸的科学基础绝不能靠单一学科破解,必须让‘理想世界’的严谨实验与‘真实世界’的临床实践握手。”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刘保延的发言,点出了当前针灸临床研究的核心思路。这种“两个世界结合”的新范式,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刘保延解释,中医科研源自临床实践,针灸的疗效是在“真实世界”中产生的,所以针灸科研不能只照搬现代医学临床科研范式中“理想世界”的研究方法和规则,而要“两条腿”走路。在针灸新方案的发现、优化及推广应用阶段,以“真实世界”临床评价方法为主;在干预方案的疗效确证阶段,借助国际通行的随机对照试验为工具,并融入“真实世界”中针灸起效的规律,“阶梯递进”产生出符合针灸学科特点的试验方案,从而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

  为此,刘保延提出,应推动中西医科研交融互补,把“理想世界”的技术方法纳入到以人为中心、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真实世界”研究中,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采用“智能科研”范式,推动新时代针灸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杨永清表示,以中药、针灸为特征性治疗手段的中医药治疗效应中存在能够用现代医学解释的部分,但也有一部分是中医药效应引起的独特变化。这些独特变化尚未与现有疾病知识体系建立联系,可能提示新的病理生理机制或新靶标发现,亟待从传统的假说驱动研究转向发现驱动的研究范式。“这也正是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的关键突破口。”

  杨永清介绍,其团队结合针灸防治哮喘的长期工作积累,走通了从针灸经验传承、临床疗效、效应调节、生物过程、物质基础到靶标发现的科学路径。在他看来,这一源自针灸临床的靶标发现科学路径,是发现驱动针灸研究的新范式。不仅在传承的基础上阐明了针灸科学机制,同时为解决中国生物医药长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药物靶标的“卡脖子”问题,提供了针灸解决方案。

  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郭义对“计算针灸学”理论框架的全面阐释,生动展现了针灸领域的范式革新。他所阐述的传统针灸学、实验针灸学与计算针灸学之间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清晰呈现出针灸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传统针灸学奠定理论根基;实验针灸学引入现代科学方法,打开实证研究窗口;计算针灸学则借助数据驱动,实现研究范式的跨越式升级。这三个阶段的演进,正是对针灸学科范式不断革新的生动论证。

问题凝炼
明确针灸效应规律的科学基础

  “针灸的基础科学问题是支撑针灸学科发展最根本、最关键的科学问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针灸研究所所长景向红说,“针灸研究不能止步于零散现象的描述和临床疗效,必须将针灸疗效的确定性和可重复性建立在明确的科学基础之上,针灸学才有核心的生命力。”

  针灸的科学研究经历了70多年的历程,在经络研究、腧穴效应规律、针刺镇痛及针灸治病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为针灸学奠定了现代科学基础。“经络腧穴如何联系机体上下内外,腧穴调控效应特征和规律是什么,针刺关键变量如何量化等问题,都是针灸学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针灸学科的基础科学问题。”景向红说。

  经络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对针灸学的构建和发展至关重要。经络研究的百年探索,本质是一场对“人体上下内外联系规律”的认知革命。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古代医家观察到部位之间的特定联系及其规律,赋予其经络的概念。”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刘健华表示,经络是一种功能载体,经络理论的精髓在于“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所蕴含的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的特定联系及其规律。“这正是现代经络研究的价值所在。”

  如何通过经络这一抽象的理论,提炼出可以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具体化内容,穴位的研究首当其冲。景向红认为,“八五”“九五”攀登计划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黄龙祥明确提出“要将传统理论中的经验事实进行解读、分解、转换、发掘与表达,是中医有效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前提”。

  “穴位是疾病的反应部位和针灸的靶点,穴位敏化是诊断疾病和指导临床治疗的纽带。”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高昕妍表示,当前,将穴位还原到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认识和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是对生命科学的原创性贡献。

  目前,腧穴的研究是针灸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穴位就相当于一张携带‘健康信息密码’的‘体表地图’,生物内脏或者更深部的组织与‘体表地图’不断交互调控,也就是动态变化的‘穴位敏化’,这也是针灸学的主要特征和精髓。”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朱兵表示,腧穴作为针灸治疗的“作用靶点”,其研究的突破在于揭示了“动态敏化”与“特异性调控”的双重属性,为临床精准选穴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合实验探索的结果,朱兵创立了穴位的“单元—集元学说”。“单元穴位组和集元穴位群共同构建躯体传入信息调整和平衡内脏功能的稳态系统,是穴位对内脏功能调节规律的科学基础。”朱兵表示,现代针灸学认为针灸对机体有“双向调节”效应,这种“双向调节”通过机体的稳态系统使机体保持正常生理活动。这样一来,针灸的“双向调节”效应便是维持机体“稳态系统”的生物学基础。调节、刺激穴位以达到“阴平阳秘”,其核心就是调节气血运行实现机体稳态。

临床深耕
探究针灸疗效的确定性特征

  2017年6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文,证实电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效果显著;2020年3月,《英国医学杂志》(BMJ)刊文,指出针刺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2024年9月,《内科学年鉴》(Ann Intern Med)刊文,证实基于压痛阈值选择敏化穴可作为针刺治疗慢性颈痛的个体化选穴方案,且疗效确切、远期疗效好、安全性高……“这些‘效果显著’来得并不容易。”杨永清表示,针灸科研与临床密不可分,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案都是从临床实践中凝练出来的,试验设计越贴近临床实际,越容易得到反映客观情况的科研成果。

  针刺作为来源于数千年前的外治疗法,其通过穴位刺激来激发人体稳态系统、防抗系统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机制现代科学解读正经历革新。西湖大学教授马秋富认为,针灸医学的现代转化历程以“镇痛—麻醉”体系为起点,开创了非药物干预模式的成功范式。“当前,随着神经免疫调控机制的解析,转化研究正从症状控制向疾病修饰拓展。”

  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教授方剑乔指出,针刺镇痛一直是针灸研究的引领者,但在热点背后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探索镇痛机制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原发疾病的干预机制研究,以治病求本。未来针灸镇痛研究,要在原创理论、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上共同发力,推动针灸镇痛适用范围更广,疗效更好,作用规律机制更明确。各团队应加强合作,形成高水平的针灸镇痛证据链,推动针灸研究迈向新高峰。


技术突破
加速针灸现代化研究进程

  近年来,系统生理学的复兴、多学科交叉技术的融合,为解答针灸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有力手段。同时,疾病谱的改变、多系统共病、药物治疗的局限、针灸治疗的优势等,也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当前,新技术是实现针灸现代研究突破的加速器。“技术革新不仅推动了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的针灸机制研究,也深刻重塑了针灸的现代临床研究体系。循证医学的发展及其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针灸临床证据,在验证针灸有效性的同时,也扩大了针灸的应用范围。”陕西省针药结合重点实验室主任乔海法介绍,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的发展,不但能够从临床角度阐明针灸治疗疾病的机制,而且也可为评价针灸疗效提供可供参考的客观指标。

  步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学科储备了大量的数据。郭义认为,创建计算针灸学,正是将数据驱动的计算科学与针灸医学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这不仅能破解当前针灸研究中疗效评价标准化不足、机制阐释碎片化等难题,更可通过数据挖掘重构研究范式,提升诊疗精准性与可重复性,从而驱动学科创新,推动针灸学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复旦大学教授柳申滨表示,未来研究需融合多组学技术与人工智能,构建“参数—穴位—环路—靶点”图谱:通过组学测序锁定关键神经亚群,利用人工智能建模解析针刺参数的神经编码规律,结合柔性材料开发闭环反馈式智能针疗设备,将传统针灸技法转化为可编程的生命科学语言加以运用,突破针灸刺激如何精准调控内源性稳态的瓶颈,体现治病求本的时空调节特征,实现高效的转化。

  从多学科交叉的范式革新,到核心问题的系统凝练,从临床疗效的循证夯实,到技术工具的创新突破,针灸医学正以科学的语言破解千年谜题。正如景向红所言:“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不是为了复刻传统,而是让针灸的智慧为现代健康提供新方案。”在这条融合创新的道路上,古代科学的瑰宝正焕发出穿越时代的生命力,造福人类健康。


链接

  针灸的基础科学问题,顾名思义,是支撑针灸学科发展最根本、最关键的科学问题。而针对针灸学科自身特点,梳理其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是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前提。在目前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时代,解决针灸的关键科学问题,需要多学科的参与。第一,要梳理传统针灸理论的精华和科学价值。第二,全面解析腧穴的功能。第三,系统揭示针灸的调控规律。第四,开展针灸关键变量的量效关系研究。第五,推进针灸相关非药物疗法的基础研究。第六,加快临床转化和装备转化。

  ——摘自《针刺研究》2025年第5期“聚焦针灸关键科学问题”专栏文章《针灸学关键科学问题的探索轨迹和创新发展》,作者景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