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院士谈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丨王琦:发展要与时俱进,更要保持定力

作者:刘映 来源:新华 点击:1093次 更新:2022-07-13
  

  新华网北京7月13日电(刘映)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内涵?如何促进中医药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近日举行的2022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新华网特别推出“院士谈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推动政产学研用各界加强深入研讨和有效行动,在服务疫情常态化防控、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稳定发展中,促进中医药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琦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服务质量的提高,要置身于当代不断变化的需求背景下进行调节。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医人要保持住定力。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要注意时代的变化

  “中医药发展一定要注意‘时代性’,社会场景、人们的意识以及对健康的需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中医药发展要适应这个变化的积累。”王琦说,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包括理论的高质量、服务的高质量、产业的高质量等。比如服务的高质量,第一是服务形态的提高,怎么能适应老年人、中年人、小孩子、年轻人的需求,年龄不同,对中医药的需求也不同。医疗、保健、康复、养生,服务不同的群体,服务形态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从“高质量”来说,要认认真真地将自己放在一个当代需求的变化下来调节。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调节是“转型不转基因”。

  什么是“转型不转基因”?王琦举例说,“中国民歌《茉莉花》很好听,一个小姑娘穿着蓝衣服,扎着小辫子在走着,那种唱腔的优美,那种乡情是很浓郁的,但当你配上小提琴时,它已经不是乡村了,它走向了一个更大的范围;钢琴版的茉莉花在更大的世界范围里彰显魅力,但不要丢掉茉莉花,这是我们的原本。这是我们对于中医如何适应当代发展的这样一个理念,一个比较浅显的解读。”

  第二是解释力,“解释力”是什么意思?王琦说,“就像这次新冠肺炎,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把重症变成轻症,轻症到可控制,提高了治愈率、加速了出院率、控制了发病率等,为什么是这样?事实上中医药的疗效就这么多,人家还不信,问为什么?我们就要说中医药从古代来说,扶正、驱邪,这些话是要讲的,但你用原本语言还不够,对病灶有什么影响,对病理损伤有什么修复?你得用这种语言来进行解释,这就是解释力。”

  第三是对话能力。王琦说,当前是多元文化时代,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给中医药提了很多问题,本来在这种文化里是一个很正常的事,用另外一种文化来看时,就变成了一件很不解的事。所以面对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医人要保持住定力。

  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增强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让中医药成果更多惠及民众。王琦说,“业内常说,三分之一的病是医生治好的,三分之一的病是治不好的,还有三分之一的病是自己好的。健康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所以不要把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生身上,要像国家倡导的那样,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比如我是做体质研究的,我将人分成九种体质,有平和体质、气郁体质等。通过调节体质,可以改善人的一些情况。情人节大家都知道吧?但7月8日是什么日子?是世界过敏性疾病日。据统计,全球有超过1亿的过敏病人,但过敏日很少有人知道,也不重视防治过敏。还有些人天天熬夜,吃得油腻腻的,形成病的时候再去找医生,就是将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忘记了。”

  当前,我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均寿命不断提高。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最新发布,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93岁。

  王琦表示,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这方面中医药最容易发挥作用。“当人的全生命周期进入老年,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很多慢病都出现了,这些问题需要针对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进行专门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王琦说,中医里有很多了不起的防范举措,如饮食调养,养生锻炼如太极拳、五禽戏等。

  针对老年人比较热衷各种“补”的问题,找海参、找人参。王琦强调,老年人不能乱补,不虚不要补,还要注意“三个通”,“一是心气要通。我生活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好了,不要有太多的抱怨,抱怨儿子,抱怨媳妇,抱怨孙子,当然我们希望年轻人要对老年人好。第二就是血脉要通,血脉不通,就会堵了心血管,堵了脑。第三,肠胃要通,每天大便要通,肠胃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