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处方主次有序,局部取穴创新——李传杰临证经验

作者:李传杰 来源: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 点击:28412次 更新:2021-04-23
  

  李传杰,男,吉林省通榆县人,生于1928年。1950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后,从事西医内科工作五年。后参加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1958年8月毕业后,先从孙振寰老大夫学习针灸四年,后从魏如恕教授研究针灸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969年进行针刺治疗疟疾的研究。1974年后任针灸研究所循环系研究室主任。进行了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研究,此课题和基础研究室合作共同获得卫生部乙级成果奖。他参加了编写《针灸学简编》—书,并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过20余篇文章。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研究会理事。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1.选取主、配穴主要依据病因与病位

  李氏主张临证处方,主、配穴之选择要依据病因病位。如冠心病心绞痛,根据《内经》上的记载,应属于“厥心痛”和“真心痛”的范围,因此其主要病位在心,故在主穴方面以与心和心包直接有关的穴位为主,共分两组:

  第一组:心俞(为便于推广,避免发生医疗事故,改用心俞内侧的夹脊穴)、巨阙、心平(手少阴心经线上,肘横纹下三寸)。

  第二组:厥阴俞(改用其内侧夹脊穴)、膻中、内关。

  在配穴方面,则根据兼有心悸,气短,胸闷,疲倦,畏寒,手脚心热,盗汗,疼痛发作时间,发作诱因,舌苔,脉象五个类型,阴虚型:加三阴交、太溪;阳虚型:加大椎、关元;气虚型:加气海、足三里;痰阻型:加脾俞、丰隆;血瘀型:加膈俞、血海。曾治40岁女性患者,心前区疼痛,呈紧压性,并涉及背部,每日发作3〜4次,每次10分钟左右,伴有胸闷、心悸、气短、畏寒、便溏、苔白、脉细。心电图检査:S—T段V5水平下移,T波:Ⅱ低平,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证属阳虚型,按上述之主、配穴治疗,针至第9次后,诸症消失,心电图亦恢复正常,为继续巩固疗效,又针20次结束。依据此法,共总结观察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40例,对心绞痛的有效率为84.62%,心电图的改善率为55.08%,并对心悸、胸闷、气短等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上述主、配穴的使用方法,不仅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某些心律不齐也有一定的作用,曾在日本礼幌市治疗一位由心肌炎引起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人,该患者虽经西医方法长期治疗,仍每周必发一次,每次发作均需去医院,静脉给药,才能停止。患者要求针灸治疗,经辨证分析,属气虚型,随按气虚型取穴。治疗两周后,发作停止,一个半月后因感冒诱发一次,继续针灸治疗,再未发作。连续观察五个月,从未复发,日本医生甚感惊奇,故该患者曾到北海道电视台,进行一次针灸宣传。

  关于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取穴原则,亦宗上述之主、配穴取穴方法选用穴位,因要求针灸治疗的病人,多为慢性病人,急性初发病人甚少,如遇到有急性症状者,多为慢性病人的急性发作,故其无论属于那一类型,其主要病位皆在肺,须以治肺为主。主穴:取膻中、中府、尺泽、太渊、定喘、肺俞。在配穴方面,兼感风寒者,加风池、风门;兼有痰热者,加天突、合谷、丰隆;兼脾虚者,加脾俞、足三里;兼肾虚者,加肾俞、太溪。综上述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病人,一般可收到60〜70%的疗效。

  李氏认为针灸临床治疗,必须宗辨证论治的原则,但根据针灸的特点,辨别疾病的部位,则为首要的一环,其它因素可从配穴上加以解决。

  2.参考现代科学知识,充实局部取穴方法

  颈椎和腰椎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之一,此类疾病在针灸科占多数,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除按传统的辨证取穴外,夹脊穴的应用也很重要,如果能正确选取在脊柱两侧,病变局部的夹脊穴,则疗效较好。正确选用局部夹脊穴的方法有二:一是根据X线摄片,在有阳性改变的脊柱两侧取夹脊穴。李氏曾发现一个颈椎病患者,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无力,X线摄片颈椎五、六间隙变窄。除取肩中俞、肩外俞、肩井、巨骨、天宗、曲池、外关、合谷外,加用颈五夹脊后,则效果更好。一是根据脊髓神经支配,选取夹脊穴。如腰椎病,引起股神经和闭孔神经放射性疼痛,可选取腰1〜3的夹脊穴,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则取腰4〜5的夹脊穴。

  曾在日本北海道遇一中年妇女,患带状泡疹,病位于第六、七肋间神经走行范围,苔白脉弦,随取第六、第七胸椎旁夹脊穴,配双侧支沟、阳陵泉,仅5次即愈。

  在南斯拉夫,遇一呃逆病人用现代医学方法,屡治不验,并经南斯拉夫来我国学习的针灸医师多次治疗,亦不见效,李氏认为呃逆系由膈肌间歇性痉挛所致,且膈肌受膈神经支配,膈神经起于第3〜5颈髓,主要在第4,随取两侧扶突,针后数分钟,膈逆停止。因扶突位于膈神经附近,亦可属于针灸局部取穴范畴。呃逆之病机为胃气上逆,胃属足阳明,扶突属手阳明,两阳明相通,故有和胃降逆之功。


  二、医案选

  例1:胸痹(冠心病)

  关xx,男性,49岁,干部。

  心前区疼痛三年。每日2〜3次,向左腋下及上肢内侧放散,兼有胸部压迫感,每次持续两分钟左右,多在情绪激动及饱餐后发作,休息即可缓解。伴有胸闷,气短,心悸等症,舌质红,苔白,脉细数,心电图检查:S-T段、Ⅱ、Ⅲ、avF水平下移0.1mv,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证属心阴虚,治以滋养心阴。

  处方:巨阙、心平、三阴交、太溪。

  治疗经过:针20次,心电图恢复正常。治疗27次各症消失,共计30次结束。

  例2: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刘xx,女性,36岁,医师。

  心前区间断性疼痛半年,伴有胸闷,动则心悸,气短,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心电图检查:S—T段、Ⅱ、Ⅲ、avF、v3、v5下降0.05〜0.1mv,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辨证为气虚,治以益气助心。

  处方:厥阴俞(用内侧夹脊穴)、膻中、内关、气海、足三里。

  治疗经过:按上述方法治疗,针20次,症状基本消失,针30次后,心电图恢复正常。

  例3: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赵xx,男性,52岁,干部。

  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半年来/心前区疼痛。每周发作一〜二次,伴肥,多痰,每日吸烟20支,苔白腻,脉弦滑,心电图检查:S—T段、Ⅱ、Ⅲ、avF压低,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辨证为痰阻型。治以袪痰通络。

  处方:巨阙、心平、肺俞、丰隆。

  治疗经过:按上述方法治疗,第一次针后,再未发生心绞痛,针30次后,心电图检査,S—T段、Ⅱ、Ⅲ、avF压低程度均有改善,疗效较满意。

  例4: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杨xx,男性,工人。

  素有高血压病史,近半年又发生心前区疼痛,状如锥刺,每日发作2〜3次,每次4〜10分钟。多在情绪激动及体力活动时诱发,亦有时夜间发作,需含硝酸甘油后始能缓解,舌质暗,苔薄,脉弦。心电图在未发作时检查大致正常,诊断为可疑冠心痛,心绞痛。辨证属血瘀型。治以化瘀通络。

  处方:厥阴俞(夹脊代之)、膻中、内关、膈俞、血海。

  治疗经过:针3次后,心前区疼痛由每日3〜4次减少至数天一次,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