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微针系统诊疗法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王雪苔 来源:本站 点击:1827次 更新:2013-08-06
      微针系统诊疗法是以身体的特定局部同全身各部分存在着投影式关联为理论依据,在此特定局部进行检查或施治,用以诊断或治疗全身各部位病症的方法。这类诊疗方法形成之初,大多与针刺有密切关系,所以将其施术的特定局部统称做微针系统。
 
    1  回顾
 
    微针系统诊疗法大多数是在继承中医诊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早在两千年前,《灵枢经》就详细记载了五脏六腑、头面胸腹、上肢下肢等在面部的投影部位,并且根据这些部位的色泽变化,诊断与其相关的脏腑、肢体的病症。13世纪以来日趋成熟的舌诊,则根据舌部的不同部位与不同脏腑相关,进行望舌诊病。自17世纪初开始,有的痘疹专书和小儿推拿专书,又记载了五脏在耳廓的反映部位,开创了耳诊法。由此可见,古代中医早已认识到身体的某些局部同全身各部分有着投影或关联,并以这种理论指导诊断。至于在治疗方面,尽管古人也积累了针灸某些面部腧穴、舌部腑穴与耳廓脑穴的治病经验,但却未能同上述理论见解结合起来,因而只是分散的经验,尚夫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现代意义的微针系统诊疗法,最初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耳针疗法为其先导。其后,面针、鼻针、舌针、头皮针等疗法相继问世。现在微针系统诊疗法已发展为十余种,计有:耳穴诊疗法、头皮针疗法、眼针疗法、面针疗法、鼻针疗法、口针疗法、舌针疗法、脊针疗法、腹针疗法、手针疗法、掌骨侧全息诊疗法、掌纹诊法、腕踝针疗法、足针疗法、足底按摩疗法等。还有人提出过脐针疗法、臀针疗法、子宫针疗法,未能推行。至于颈针与唇针,仅是针刺颈部、唇部的个别穴位,并不表明颈部、唇部同全身存在投影式关联,因而不属于微针系统诊疗法范畴。
    “微针系统”这个词组中的“针”字,是针刺之意,这是由微针系统治疗疾病大多采取针刺疗法的缘故。但是随着微针系统诊疗法的发展,治疗方法已不限于针刺,还有艾灸疗法、热熨疗法、贴压疗法、指压疗法、按摩疗法、低频声波疗法、电刺激疗法、磁疗法、激光照射疗法、穴位注射疗法、药物贴敷疗法等。何况微针系统不只用于治疗,而且用于诊断,可见“微针系统”这个词组已经同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再者,“微针系统”的“微”字,本是针对“系统”二字而言,意即可供针刺的微小系统。有人误将“微针”当作一个词,而与《灵枢经》所说的“微针”(即小针)相混淆。由于上述原因,“微针系统”词组理应加以改换,用一个概念更准确的词组来代替。可供选用的新词组有三:一为“微针灸系统”。“针灸”二字比单一“针”字概念广泛,不只包括针刺疗法、艾灸疗法,还包括各种腧穴特种疗法;二为“微穴系统”。“穴”字更符合微针系统所使用的刺激与反应部位的特征,近年来人们逐渐将“耳针疗法”改为“耳穴诊疗法”就是实践证明,三为“全息区”。这是借鉴全息生物学的词汇,加一个“区”字,取代“系统”二字,也很贴切。
 
    2  几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2.1 反应部位特异性的研究
 
    每个微针系统都包含许多同全身各部分相联系的反应部位,或叫做“区”,或叫做“线”,或叫做“穴”。反应部位多数是根据医生的临床实践体会而确定的,然而实践有扎实与浅浮之分,少数反应部位仅是来源于理论推导,缺乏充分的实践检验。因此,应用现代科学方法,通过严密的课题设计,深入观察与确定反应部位的相对特异性,就成为微针:系统研究的首要任务。当前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二其一是选出定性定位明确的病种,观察在微针系统的哪个部位呈现病理反应,通过较多例数的统计分析,确定该反应部位同身体某一部分的特殊联系。中国在耳穴的研究方面大多采用这种方法;其二是在微针系统的某个部位给以针灸刺激,并与别的部位相对照,观察该部位是否同身体的某一部分之间存在着特异性联系。例如,对于头皮针运动区和感觉区,于致顺教授等利用多项生理指标及临床指征进行研究,证明针刺这两个区,都可改善中风病人的运动功能,经统计学处理,两区之间并无差异。
 
    2.2 反应部位的名称与定位的标准化研究
 
    在同一个微针系统内,由于学术流派的不同,其反应部位的名称与定位往往差异很大。如耳穴有中国耳穴与法国耳穴两大派别;头皮针疗法有方氏、汤氏、焦氏、张氏、朱氏等诸家不同的取穴法;手针、足针的穴位也诸家各异,特别是足针与足底按摩本为同一微针系统,却差别悬殊。这种状况,不但使学习者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而且从科学道理上讲也难以两说并存。因此,对于各微针系统的反应部位的名称与定位进行标准化研究,也是当务之急。至今为止,已经实现国际标准化的微针系统,只有在世界卫生组织主持下通过的头皮针施术部位方案。这个方案是由中国针灸学会全国头皮针研究协作组召集几家头皮针发明人,共同研究制订的。它体现了不同学术流派之间求同存异的原则,并且实现了同古典经络、经穴相结合。耳穴的标准化方案也己由中国针灸学会耳针专业委员会制订,经国家正式颁布,现在正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下,向着国际标准化方向迈进。对于大多数微针系统来说,标准化问题虽然尚未提到日程,但是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现在就应该开始。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即使实现了标准化,也不妨碍继续研究与发展,因为科学没有止境。
 
    2.3 微针系统诊断的研究
 
    本来微针系统都具有双向性反应的特征,即可用于诊断,又可用于治疗。然而在现阶段,诊断研究发展很不平衡。耳穴诊断研究成就最为突出,已经达到定位、定性皆可的实用阶段。望面色、望舌的诊断虽然早已为中医所用,但却与面针、舌针结合不紧。掌纹诊断与手针也是各行其道。至于头皮针虽然已被广泛采用,但研究头皮诊断者则寥寥无几。因此,认真进行对各微针系统诊断的研究,是重要任务。将几个微针系统的检察结果加以综合,这类研究更应引起重视。   
    微针系统的检察方法有望诊、问诊、按诊,皮肤电阻检测等多种。近年来,皮肤电阻检测诊断法日益引起研究者注意。但是单靠皮肤电阻检测进行诊断,仍有不足。有的医生在耳穴诊断的研究中,将耳穴电阻检测与望诊、问诊、按诊结合起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程度。这种思路,值得其他微针系统研究借鉴。
 
    2.4 微针系统治疗的研究
    当前发现的微针系统已经有十余个,每个微针系统的研究者都强调各自的微针系统能治疗全身各部分的疾病。事实上,尽管所有的微针系统都有比较广泛的适应范围,但是每个微针系统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疗效显著的适应症。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总体的高度,对各系统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或观察综合治疗的效果。近年来,有些医生把耳针与体针结合起来;或者把头皮针与休针结合起来;还有人把耳针、手针、足针、体针等多种疗法结合用于临床。这样做下去,通过日积月累地观察比较,必将逐渐筛选出对每种疾病的最佳疗法,包括单一疗法和综合疗法。  
    微针系统治疗手段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题题。现在,头皮部多用针刺疗法,耳穴多用贴压疗法,足部多用按摩疗法,各有侧重。我们能否互相借鉴,在每个微针系统试用多种治疗手段,最后选出最佳的治疗手段呢?完全可以。例如,陈克彦医师生前曾按照我的建议,将灸法用于头皮针部位,看到在改善脑供血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
 
    3 展望
 
    微针系统诊疗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展望未来,对其前景可以做出三方面的预测:
 
    3.1 随着理论研究逐渐深化,诊疗技术不断改进,势必会改变各个微针系统的学术独立发展的状况,微针系统将做为一个整体,在医学中占有崭新的地位。它的理论与实践,将促进医学与人体科学的观念更新与发展。
    3.2 随着微针系统诊断技术与诊断知识的提高,特别是检查方法的客观化及分析判断的人工智能化,必将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程度。由于这种诊法可以快速而全面地进行诊断,所以它必将被医学界所接受,如同心电、脑电检查一样,成为临床必需的诊法。
    3.3 微针系统诊疗法将日益向着无痛无损或少痛少损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安全,越来越受病人欢迎。其中的一些简便、安全、容易掌握的诊疗方法和仪器,将得以真正的普及,实现家庭化。
 
 (《中国针灸》1996年) m >payday loan taxes to de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