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近五年不同毫针针刺手法研究综述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390次 更新:2018-08-27
  

赵 佳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00)

摘要: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的关键技术,其各类针刺手法、针刺频率及针刺强度都对人体有影响,直接决定了疾病的预后转归,所以针刺手法的研究应该成为针灸学者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针刺手法”从针刺手法的理论研究,仪器研究,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不同的针刺手法、针刺频率、针刺强度作用于相同的穴位对于机体的机电信号、经穴皮肤下电阻抗值、胃运动频率和波幅的变化及各类疾病的临床疗效有不同的影响效果。

关键词:针刺手法;刺激量;临床疗效

Review of research on different methods of nearly five years of Acupuncture

Jia Zhao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Inner Mongolia, Hohhot,010100)

Abstract: Acupuncture is a key technique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methods, the various kinds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methods, acupuncture and acupuncture frequency strength have impact on the human body,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outcome of the prognosis of the disease, so the study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acupuncture scholar. In the Chinese journal full text database (CNKI),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was searched[作者简介:赵佳,女,研究生,针灸推拿专业,15248057326,94027629@qq.com] from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instrument research, anim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Have a different effect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intensity on the same frequency points for resistance, the electrical signals of acupoints skin of the body resistance value, the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of gastric motility changes and various diseases.

Key words: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stimulation amount, clinical effect


       毫针是临床最常用的针具,因此分析毫针针刺手法对针灸学习者、针灸从业人员及患者都有重大意义。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将毫针技术方法分为毫针刺法和针刺手法两大部分,其中针刺手法是指在毫针刺法的过程中,为了加强毫针治疗作用而采取的徒手操作的一种技术,包括得气法、行气法、补泻法和各种相应的单式、复式手法,此篇文章主要对此部分进行总结。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可知治疗疾病需要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针刺手法,才能达到气血调和,经络通畅补虚泄实,驱邪扶正,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针刺手法”,下面针对毫针针法的理论研究、仪器研究、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疗效研究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1 理论研究

      王鹰[1]等根据《黄帝内经》、《针灸大成》等论述了针刺疗效与针刺补泄手法;针刺层次、角度和方向;针刺的刺激量有关。认为根据疾病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选择适当的补泻手法提高临床疗效;针刺穴位的不同层次、角度和方向可调控气机的流动,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行针深浅的刺激程度对临床疗效有不同的转归影响;对于不同的部位,留针时间长短也需分别考虑;患者通过对针刺的针感决定针刺刺激量可以用于指导临床针刺来提高疗效。林玉芳[2]等通过《黄帝内经》原文的分析学习认识到了催气、行气法是通过循、按、摄、爪、扪局部皮肤及经脉来激发经气速至;各种补泻方法虽然操作过程有所不同,但都是通过一定刺激量达到“补”或“泻”的目的,但是各针刺手法的力度、速度、幅度、频率等又有强弱大小快慢之分。

     《黄帝内经》是我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念。我们要重视中医古籍,认真学习分析,以现代的语言形式将先人的经验正确的归纳总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伪存真,使我国传统医学可以得到发扬创新,为解除人类病痛发挥积极作用。

2 仪器实验研究

       孙艳红[3]等经过观察三种不同针刺手法(针刺补法、针刺泄法、留针法)对针刺过程的经穴皮肤下电阻抗值(即针刺穴位下一定深度,在解剖层次上的电阻抗值)的影响。发现行针刺泻法过程中经穴皮肤下电阻抗显著高于行针刺补法,行针刺补法显著高于留针法,即R针刺泻法>R针刺补法>R留针法。三种不同针刺手法均可以显著降低经穴皮肤下电阻抗值。钟文珊[4]等通过Actiwave 肌电图仪收集4 种不同针刺手法( 提插法、捻转法、烧山火、透天凉) 对穴位附近区域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效果,通过研究4 种针刺手法和不同针刺时间段的表面肌电图积分肌电(IEMG)值和中位频率( MF)值的对比。发现4 种针刺手法在行针2 min 内的IEMG值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不同的针刺手法对IEMG值存在不同的影响,且行针刺激均能有效提高IEMG 值;烧山火组与提插组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可以间接说明相较于单纯提插法及轻插重提法,重插轻提的行针手法更能有效地提高静止肌张力。刘涛[5]等使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讨论不同频率的针刺手法诱发低级中枢放电信号的编码特征,从而探讨不同针刺手法,发现不同频率的针刺手法能够在脊髓背角水平干预神经电信息的传导、编码和加工过程。

       现代仪器为针灸的研究及发展带来了很大便利,可以为针刺手法提供比针感更加客观直接的疗效证明,科学证明,直接回击了各方面给针灸学带来的诟病。但是目前很少应用于临床,我们要更多的运用科技来辅助针刺手法,来达到增强针刺疗效的目的。

3 动物实验研究

       胡书香[6]等以大鼠胃运动为胃效应指标,观察不同频率(60 次/min,120 次/min) 捻转手法针刺大鼠足三里穴时,胃运动频率和波幅的变化,研究捻转手法的不同频率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发现60次/min捻转手法抑制大鼠胃运动,120 次/min捻转手法对大鼠胃运动呈现促进趋势;出针后抑制或促进胃运动的作用逐渐减弱,故捻转手法的不同频率会产生不同针刺效应。张俊清[7]等观察不同针刺参数对MCAO大鼠脑血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频率、针刺持续刺激的时间以及它们两者的相互作用都是重要因素其中针刺时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慢频率和短时间的针刺参数对其影响相对不大,所以临床必须在保证一定刺激时间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针刺手法的频率。理论上取得最大脑血流( 最佳针刺效应) 的最佳刺激参数是:中时间地应用最快频率进行针刺。但是,只要避免针刺频率慢和持续时间短的针刺手法,权衡好针刺频率和针刺时间,一般都可取得较好疗效。所以最佳刺激参数不是一个具体的、固定的参数,就像临床检验值应该是一个范围一样,可以灵活在临床上进行选择。闵志云[8]等分析穴位选择、捻针角度、捻针时间、捻针频率对大鼠血清T、垂体LH 水平和下丘脑中RH mRNA 表达影响,发现影响针刺疗效从大到小依次是穴位选择、捻针角度、捻针时间、捻针频率。

       动物实验为针刺手法的原理和临床疗效提供了可靠依据,弥补了临床实验的缺失,我们要积极的进行动物实验发现更多提高临床疗效的参数。

4 临床研究

     王斌文[9]等将虚寒型腰腿痛患者分别用“烧山火”和“捻转补法”针刺手法进行治疗。烧山火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捻转补法”的总有效率为86.7%,因为虚寒型腰腿痛多虚多寒,“烧山火”手法具有补益气血、温通经脉的效果,所以“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虚寒型腰腿痛比捻转补法疗效更佳。罗秀英[10]等运用透天凉手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疼痛(肝经郁热型)患者的疗效及此手法对外周血CD4+水平的影响,实验分为平补平泄法组与透天凉组,发现治疗2 周时,2组外周血CD4+水平有明显差异,其中透天凉组最高,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透天凉组最低。所以透天凉手法比平补平泻手法更能有效地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疼痛(肝经郁热型)患者,并且可以明显升高外周血CD4+水平。程丽秋[11]运用石学敏院士的捻转补法即小幅度(<90°、高频率130~150 次/min)进行捻转与不实行手法的针刺手法对人迎穴进行针刺,对比两种手法对高血压亚急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针刺后15min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一定改善,但是捻转补法改善效果更加明显。贺思[12]等观察捻转手法的不同针刺方向和针刺频率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PCIV) 患者的影响,各组均以双侧风池为主穴。1 组:针刺方向为对侧外眼角,频率为60r/min;2 组:针刺方向为喉结方向,频率为60r/min;3组:针刺方向为对侧外眼角,频率为120r/min;4 组:针刺方向为喉结方向,频率为120r/min,各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以3 组较好,可以运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李刚[13]等运用飞经走气的针刺手法治疗气滞血瘀性原发性痛经发现有较好的疗效,可以运用于临床。刘颖[14]等根据相同的针刺手法但不同的时间、频次、刺激强度、重复手法治疗术后麻痹性肠梗阻,主穴取中脘、足三里(双)、天枢(双)、气海、关元;配穴取上巨虚(双)、下巨虚(双),治疗组关元、气海、天枢、中脘施以呼吸补泻手法的补法,足三里行捻转补法,上、下巨虚以捻转泻法,每分钟捻转60 次,操作3 min。诸穴每15 分钟重复操作1 次,对照组不做行针的时间、频次、刺激强度、重复手法,发现治疗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郭鑫[15]等研究不同针刺时间对小儿脑瘫听觉障碍时通过对治疗前后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来评价不同留针时间的治疗结果,发现30 min疗效明显优于45 min、1 h,而45 min、1 h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治疗的最佳针刺时间为针刺30 min。

       临床疗效的研究虽然研究例数较少,操作者的针刺手法间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虽然较为片面但是对针刺手法的判定有直接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加强临床研究,时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5 结语

       通过检索发现石学敏院士率先提出了针刺量学理论,强调针刺作用力的大小、频率、方向、时间等对临床疗效具有重要影响,即在准确选穴的基础上,精确的针刺刺激量才能够得到最佳的针刺疗效[[16]。杜宇征[17]论述了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最终规范了针刺捻转补泻。我们要向石学敏院士学习,在之后的临床研究中需要更多的研究各个疾病的最佳针刺手法,对各种针刺手法的作用力的大小、频率、方向、时间等进行规范,用标准的中国针灸向世界发出中国传统医学的声音。

参考文献

[1]王鹰,陈以国.影响针刺临床疗效诸要素.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J]. 2017.3:1218-1221

[2]林玉芳,沈卫东,邱锋等.从《内经》谈针刺刺激量.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J].第28 卷第6 期2014 年11 月:10-15

[3]孙艳红,刘堂义,杨华元.针刺手法对经穴皮肤下电阻抗的影响.中国针灸2016年9月第36卷第9期:945-948

[4]钟文珊,齐婧蕾,张欣怡等.针刺手法对健康志愿者穴区表面肌电图的影响.针灸临床杂志[J].2016 年第32 卷第12 期:42-45

[5]周涛,王江,韩春晓等.不同频率针刺手法诱发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J].2012 年10 月第32 卷第10 期:1403-1406

[6]胡书香,李翠艳,刘阳阳等.不同频率捻转手法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中医学报[J].第31 卷总第220期:1341-1344

[7]张俊清,孟智宏,樊小农.针刺内关治疗缺血性中风综合疗效的判定与最优参数的筛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J].2013 年4 月第33 卷第4 期:526-530

[8]闵志云,程立红,闵友江.基于正交设计的不同针刺因素对肾阳虚大鼠HPG 轴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2016 年8 月第22 卷第8 期:1080-1083

[9]王斌文,秦晓光.“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虚寒型腰腿痛60例临床疗效观察. 亚太传统医药[J].2017.6:90-91

[10]罗秀英,陈金生,卢振和.针灸透天凉手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急症[J].2015 年9 月第24 卷第9 期:1607-1610

[11]程丽秋.不同手法针刺人迎穴对高血压亚急症患者血压的影响.观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J].2016年第16 卷第89 期:217

[12]贺思,赵晓峰,文妍.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 例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中医杂志[J].2015 年3 月第56 卷第6 期:478-482

[13]李刚,李志远.飞经走气针刺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6 例临床观察.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J].2011 年6 月第34 卷第2 期:37-38

[14]刘颖,刘学岐.量化针刺法治疗术后麻痹性肠梗阻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J].2016 年6 月第35 卷第6期:663-665

[15]郭鑫,薛晓,周敏.不同针刺时间对小儿脑瘫听觉障碍的临床研究.上海针灸杂志[J].2015 年2 月第34 卷第2 期:130-131

[16]卞金玲,张春红.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及核心[J]. 中国针灸, 2003, 23( 5) : 38-40.

[17]杜宇征.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J /CD].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7,6( 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