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中风中的应用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548次 更新:2018-08-27
  

陈 洁,刘堂义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203)

摘要:中风乃本虚标实之症,西医治疗中风效果不显著,而且极易留下各种后遗症,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是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它不仅可以克服患者对针具的恐惧,减轻患者身体和生理上的痛苦,而且可以针对中风各种后遗症进行辨证论治,达到最佳效果。本研究将通过整理近十年来国内外对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中风的研究,初步明确其发病机制,分析总结TEAS治疗中风的发展概况,以期能在临床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骨折;电刺激

Application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 Acupoint Stimulation in Stroke

CHEN Jie ,LIU Tangy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203)

Abstract: Stroke is the symptom of the virtual standar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stroke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and easy to leave a variety of sequelae, per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development, it can not only overcome the patient on the needle With the fear, to reduce the patient's physical and physical pain, and can be a variety of sequelae for strok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o achieve the best results. In this study, we will summarize the pathogenesis of per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results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clinical results. 

Key words: fracture, TEAS

1.中风概论

1.1中医基础

        中风(Stroke),又名卒中,最早在《灵枢·邪气藏腑病形》中即有“五脏之中风”的记载,但并非指中风病证,直至《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方对中风病证有较为明确的论述。中风在临床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僻不遂等为主要症状,由于中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中风乃本虚标实之症,总的病因病机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为本,以风、火、痰、湿为治病之标,内外合邪而治病。根据有无神志异常,我们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又根据神志障碍轻重将中脏腑分为中脏和中腑,中腑者又可分为闭证和脱证。中风的治疗根据标本虚实而立治法:调养气血,滋养肝肾以治其本,疏风散邪,清热降火,化痰除湿,顺气通络以治其标[1.2]。

1.2 西医基础

       从现代西医理论看,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在各种因素诱发下,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类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血压过高、血脂过高等临床症状、家族史,及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等,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且高血压是脑卒中常见的致病因素。[8]脑卒中患者由于脑部神经受到损害,脑卒中患者在运动、感觉、言语、认知、情感等各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以运动和感觉的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因此持续的康复治疗对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尤为重要。[6]本篇旨在讨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中风康复期的临床应用及机制机理。

2.经皮穴位电刺激概论

2.1经皮神经电刺激与经皮穴位电刺激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Transcua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是经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并通过适当强度、频率的电流刺激神经、肌肉和细胞,激发身体产生吗啡,阻断和舒缓疼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电疗方法。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的发明,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有医师用电鳗来治疗人的头痛及关节炎。近几十年来,经皮神经刺激的应用不断扩大,不少科学家发现适当的电流可以作为能量刺激组织再生。韩济生教授[3]认为针刺可以激活并释放机体内源性的阿片肽系统和其他镇痛物质,不同的针刺频率、波宽和强度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韩氏发现在各项因素中,刺激频率最为重要,低频率电脉冲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β-内啡肽(End) 和脑啡肽 (Enk) 含量增高,而高频率刺激则使脊髓中强啡肽 (Dyn) 的含量增高。我们现在在市面上见到的韩氏经皮穴位和神经电刺激仪 (Han’s acupoint and nerve stimulator,简称韩氏刺激仪或HANS) 正是根据上述理论而设计并研制的。

       根据刺激强度可以将TENS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感觉水平刺激的TENS,其特点为频率高(100 Hz),强度低(一般为感觉阈的2~3倍),治疗时电极多置于神经干处;②运动水平刺激的TENS,其特点是频率低(通常在 20 Hz 以下),强度高(多为感觉阈值 3 倍以上),能引起肌肉收缩,治疗时电极多置于运动点上;③类针刺样TENS,其特点是频率低(多为1~10 Hz),强度高(多能引起肌肉收缩),可产生类似针灸的治疗作用,治疗时电极多置于特定的腧穴上。当运用类针刺样TENS作用于穴位进行治疗时,即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7],由此可见经皮穴位电刺激是经皮神经电刺激的一部分。

2.2韩氏经皮穴位和神经电刺激仪

       使用韩氏经皮穴位和神经电刺激仪(HANS)治疗时,我们将两个电极放在穴位的腹背两侧,通过透穴电流而发挥作用。HANS具有一下几个特点:①恒流装置:仪器可以自动控制强度输出,并可以持续30min的刺激不衰减。②波形包括疏波(2 Hz) 和密波(15~100Hz),周波以6s为一周期,即疏、密波各持续3s,这样可以使End、Enk和Dyn同时释放出来,达到最佳镇痛效果。③HANS还具有同步与交替输出功能,同步即双导线输出,交替即两个电极各持续6s,并自动交替输出,因此患者不容易产生耐受性。④时间调控:HANS设计时间预调为连续刺激30分钟后即自动停止,有利于在门诊集中使用和患者在家庭中使用[4]。

3.临床应用及机理探析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中有着较好的疗效,其治疗机制有下面三个方面:①增加区域性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增加脑电活动、改善体感诱发电位、激活脑细胞的功能活动 ,防止肌肉萎缩。②增加躯体运动感觉系统、岛叶和小脑皮层的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BOLD)激活信号,并且特异性地激活基底核。③长时间的 TENS 刺激(>20 min)可调节脑功能网络的短距离连接和边缘系统[7]。

3.1经皮穴位电刺激与上肢康复

      唐朝正、李春燕、张晓莉等[5]将32例软瘫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经皮穴位电刺激,仪器选用MyoNet-COW 经皮电神经刺激仪,正负电极分别贴于患侧上肢手三里穴和外关穴,刺激参数:针灸模式,频率2 Hz,脉宽200 μs,连续刺激,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抽动和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30 min,每周5次。两组患者除1例因转院脱落,其他均持续治疗六周后采用 Fug1-Meyer 评定上肢部分(Fug I-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 FMA-UE)和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otor Status Scale, MSS)评定患肢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工作分别在入组后和治疗2周、4周和6周时进行。结果:两组治疗前FMA-UE、MSS和MBI评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2周、4周及6周后,两组FMA-UE、MSS 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呈上升趋势(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4 周后治疗组MBI评分较对照组有所提高(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丁丽君、荣积峰、王伟宁等[9]选取56例脑卒中手功能障碍者并随机分成A组(n=28)和B组(n=28),A组接受基础康复训练,B组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和基础康复训练,共6周。B组采用穴位电刺激选用120Z 型TEAS治疗仪,治疗方案:主穴取手三里配外关、配穴根据脑卒中后手Brunnstrom 分期选取不同的穴位。软瘫期(BrunnstromⅠ~Ⅱ期)选择受累侧上肢屈肌上穴位为主,恢复期(Brunnstrom Ⅲ~Ⅳ期)选择受累侧上肢拮抗肌群穴位,后遗症期(Brunnstrom Ⅴ期)同时针刺拮抗肌群和屈肌群,并配伍补益穴位,参数设置:软瘫期频率 2 Hz,连续波;恢复期频率 4˜15Hz,痉挛严重者根据痉挛程度选择 10~15 Hz,连续波;后遗症期频率4 Hz,连续波。刺激时间:软瘫期25~30 min;恢复期 30 min,痉挛严重者 20~25 min;后遗症期30 min,具体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天。两组患者均治疗六周后根据Brunnstrom 偏瘫手功能分级、徒手肌力检查(MMT)、Fugl-Meyer 评定(FMA)手指运动功能部分、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改良Ashworth 量表(MAS)、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和 Barthel 指数(BI)进行评分。结果发现,B组 FMA 评分、Brunnstrom 、MMT 、MSS 、MAS 及 BI 评分均高于A组(t>2.2527, P<0.05),NIHSS 评分显著低于 A 组(t=3.5559, P<0.001);手运动功能评分和 MMT 腕关节背屈肌力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0.3095, P>0.05)。

      彭源等[10]将41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TAES组(n=21)和安慰刺激组(n=20)。安慰刺激组接受 TAES 安慰刺激(即仅连接 TAES治疗仪,不开机);TAES 组采用 KD-2A 型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仪(北京耀洋康达医疗仪器公司生产)治疗,穴位选取患者患侧上肢的肩髃、曲池、外关和合谷,刺激参数:双向对称方波,波宽为250µs,频率100Hz、脉宽0.2ms、强度在0—100mA范围内调,具体以患者可耐受最大强度的电刺激进行治疗,每次治疗1小时,每周治疗五次,连续三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治疗第3周时对患者患侧上肢进行Fugl-Meyer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定及患侧皮质MEP的检测。结果:治疗第2周和第3周两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及MEP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0.05);TAES组FMA-UE、MBI评分及MEP的改善较安慰刺激组明显(P<0.01)。

       陈瑶等[11]将43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化康复治疗,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选用华山医院与上海诺诚电气公司共同研发的经皮穴位电刺激仪进行治疗,将经皮经穴电刺激仪的正负电极分别贴于手三里,外关主穴位上,具体参数不详,所有患者均治疗四周,并在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Fugl-Meyer(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Ashworth(MAS),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改良Barthel指(MBI)的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的FMA、WMFT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提高(P<0.05)。治疗后TEAS组FMA、WMFT值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的MAS评分、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MBI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手功能状态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EAS组的MBI值比对照组高(P<0.05)。

       王东山等[12]选取8例脑卒中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2组,A组4例,同时刺激双上肢;B组4例仅刺激偏瘫侧上肢。电刺激仪采用日产TM一21型SPP治疗仪,选取上肢的肩骼、曲池、外关、合谷穴四个穴位进行治疗,具体按患者分组情况决定是同时刺激双上肢是或单独刺激偏瘫侧上肢,刺激参数:双向对称波,频率4Hz,强度为患者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首量适应后(通电后约5min)调整强度,以后不再调整强度。所有患者患者连续治疗3周,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实验结果显示双上肢经皮穴位电刺激要比单纯患侧上肢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及患肢功能的恢复效果更好。

     岑雄图,莫志强,林区桃等[14]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康复治疗,实验组给予常规药物、康复联合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电刺激操作方法:使用外国进口治疗仪,将第1对棘状镀银电极放置于患侧上肢肩髑和曲池,第2对棘状镀银电极放置于患侧上肢的手三里和外关,第3对棘状镀银电极放置于患侧下肢的足三里和解溪,第4对棘状镀银电极放置于患侧下肢的血海和三阴交;刺激频率:频率4Hz,波形为双 向对称方波,波宽250μs,强度10~90mA,治疗时以患者最大耐受量为限度,每次治疗30min。每天两次),两组均持续治疗一个月,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完全康复51例,对照组3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张恒利[13]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静脉应用药物甘露醇、血栓通粉针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使用日本产TM-21 型Silver SpikePoint(SSP)治疗仪进行治疗。将第1对棘状镀银电极放置于患侧上肢肩髑和曲池,第2对棘状镀银电极放置于患侧上肢的手三里和外关,第3对棘状镀银电极放置于患侧下肢的足三里和解溪,第4对棘状镀银电极放置于患侧下肢的血海和三阴交。工作频率4Hz,波形为双向对称方波,波宽为250 μs,强度在 0~100 m A范围内调整,治疗时以患者最大耐受量为限度,治疗时间 30 min,每日2次,2 周为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FMA及MBI评分明显改善(P < 0.01),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

       任醒华,麦国钊,黄俊杰等[15]选取12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使用电刺激治疗仪,共有4对棘状镀银电极分别插人不同穴位,第一对所选穴位是上肢曲池与肩镯、第二对选择穴位是上肢外关与手三里,第三对选择穴位是下肢的解溪与足三里,第四对选择穴位是下肢三阴交与血海,电刺激频率设置为4Hz,强度设置为O一100mA),每次30min,每天两次。所有患者连续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治疗后MBI评分与FMB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增高,且观察组该两项评分(58。844±15.73,9.74±1.62)明显高于对照组(48.94±14.58,8.15±1.57),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

       王东山[16]将24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 组,一组刺激患侧上肢组(12名),另一组同时刺激双上肢组(12名)。两组对象分别接受一次30min的TAES治疗,刺激参数:频率4Hz,脉宽250μ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量。试验结束后分析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 N9,N20 的波幅和潜伏期,比较两组患侧上肢电刺激前后SEP值的变化。结果:两种方法都能使患侧上肢 SEP N9 和 N20 的波幅明显增高而潜伏期明显缩短,虽然治疗后两组间 SEP 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两组间各参数变化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以上所有实验结果均显示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能够显著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有效改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且双侧上肢经皮穴位电刺激效果优于仅患侧上肢治疗。

3.2经皮穴位电刺激与下肢康复

       彭源,张瑾,张廷碧等[17]选取4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TAES组和安慰刺激组,分别为 21 例和 20 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TAES 组采用 KD-2A 型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刺激部位选择患侧下肢的4个穴位 ( 足三里 ST36、太冲 LV13、阳陵泉GB34、昆仑 BI60) ,频率100 Hz,脉宽0.2m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强度为限; 安慰刺激组接受治疗的部位时间和疗程与 TAES 组相同,但每次治疗时没有电流输出。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3周分别用综合痉挛量表 ( CSS) 评定踝关节痉挛,Fugl-Meyer 运动评定量表中下肢部分( FMA) 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 平衡量表 ( BBS) 评定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对象 CSS评分、下肢FMA评分及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2周后,两组CSS评分、下肢FMA评分及BB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TAES 组与安慰刺激组CSS评分、下肢FMA 评分及BB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ES组优于安慰刺激组( P< 0.05) ;治疗3周后,两组治疗后 CSS 评分、下肢 FMA评分及 BBS 评分较治疗前进一步增加( P< 0.05) ,TAES组与安慰刺激组CSS评分、下肢 FMA 评分及 BBS 评分差异明显,TAES 组优于安慰刺激组( P < 0.01) 。

陈创,李姗,唐朝正等[18]将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7)。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采用MyoNet-COW型TEAS进行干预。刺激参数:频率100Hz,脉宽200us,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刺激部位:患侧下肢足三里、阳陵泉穴,每次30分钟,每周5次。2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 Fug1-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H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所有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仅 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优于対照组。

以上研究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刺激参数保持频率100Hz,脉宽200us,治疗时间维持在30min左右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3经皮穴位电刺激中风并发症的康复治疗

3.3.1脑卒中患者并发吞咽障碍

       脑卒中患者并发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51% ~73%,可导致入性肺炎、窒息、营养不良、脱水及心理障碍等并发症20]。

       张莉,封海霞,鞠昌萍等[19]选择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上海仁和医疗设备公司生产的仿生物电功能治疗仪(CVFT-010M型)。治疗组将电极片固定在2~3颈椎棘突位置和两耳背乳突处,设备参数为:模式4,频率198% ,强度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输出电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3个疗程结束时再次进行评定。结果:本研究中对照组和电刺激组在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均有所改善,对照组有效率80.0%,而电刺激组有效率为93.3%,差异有显著意义。

龙耀斌,黄福才[20]将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按常规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加用风池、风府、哑门、完骨、翳明、廉泉等穴经皮电刺激治疗(采用日本产 TM-21型Silver Spike Point治疗仪),治疗组用最小的负压强度依次把电极吸附在下颌和喉区所选择的穴位上,频率4Hz,波形为双向对称方波,波宽为250us,强度0~100mA,刺激强度低于运动阀,30min,每日1次。2组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0%、80.0%与13.3%、43.7%,P<0.01),且误吸性肺炎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3.3%与30.3%,P<0.05)。

       陆敏,孟玲,彭军[21]将45 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电针组及对照组各 15 例,前两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分别加用电刺激和电针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电刺激组:常规药物和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加用电刺激治疗, 采用 Vital Stim 治疗仪 (美国),双向方波,波宽 700ms,1000Ω 电荷,波幅 0—25m A(±10%),小电极,连续性收缩。 电极放置方法为在颈部中线双侧垂直排列通道, 最下方电极恰位于或放置于甲状切迹上方。 所有组均治疗三周,对三组治疗前和治3周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 X 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结果:3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电刺激组和电针组疗效更明显,电刺激组和电针组相比较,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无明显差异,但VFSS 评分电刺激组治疗后明显高于电针组。

董悦,董玉茹,姜胤[22]选取16名健康成年被试(男 8 例),每名被试均参加4次实验,分别接受手针、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及触觉对照刺激,在刺激过程中同时进行功能性磁共振(血氧依赖水平,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数据采集。结果:4 种刺激均表现为对躯体运动感觉系统、岛叶和小脑的 BOLD 信号激活。此外,电针还表现为对边缘系统的 BOLD 信号的抑制,而经皮穴位电刺激则特异性地激活了基底核。

3.3.2精神抑郁、疲劳

       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 PSF)是指脑卒中后自觉疲劳、乏力或能量缺乏而影响自主活动的感受,在短期内就可发生,独立于抑郁情绪,可长期存在的脑力劳动及体力活动后,其发生率为30%~78%,如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并降低治疗效果[23]。

       王蓉芸,林贤雷,孙秋华[23]将80例卒中后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卒中后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取足三里、内关、关元、脾俞、气海,采用韩氏穴位刺激仪,选取频率为2~100 Hz,采用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最大耐受程度为宜,治疗30 min。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所有患者均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HINSS)评分和疲劳严重程度(FS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干预2个疗程后NIHSS评分及F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干预2个疗程后NIHSS评分及F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王勇军,何佳,孙长城[24]选取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30例、针刺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经皮穴位电刺激组: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华佗牌SZ-Ⅱ型电子低频针灸仪,波形为非对称双向脉冲波,采用疏密波,频率取 2/100Hz,波宽0.2ms,强度为 10—50m A;选取双侧太冲、足三里、内关、百会及神庭,分别贴上电极片。每次治疗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4d。各组治疗前、结束后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各组治疗后汉密尔顿量表组内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组及针刺组治疗后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电刺激组与针刺组治疗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

3.3.3.其他

       脑卒中后中枢性神经痛(CPSP)是发生于脑卒中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与脑卒中病变部位相关的躯体疼痛和感觉异常,患者常描述为麻痛,刺痛,烧灼样痛,冷感,不适感等。欧海宁,周凯欣,黄彬等[12]选取59例脑卒中后中枢性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2周(治疗仪器采用丹麦生产的多功能止痛治疗仪,治疗参数选择输出模式,双向方波,波宽150us,频率100Hz,脉宽和频率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不变,治疗时电疗强度在0~10mA可调,以患者最大耐受程度为限。圆形电极置于穴位),对照组不采取上述治疗,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前、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评定指标包括:①视觉疼痛评估量表评分(VAS);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③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注射后2周所有评分均下降,治疗组的VA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赵少忠,康珊[26]选取脑卒中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熄风通络颗粒组40例和联合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熄风通络颗粒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熄风通络颗粒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联合组患者采用 KD-2A型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仪刺激患侧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位,频率100 Hz,波宽 250us,强度 0~100mA,治疗时以患者最大耐受度为限,30 min/次,6次/周,共治疗 2 周。通过比较 3 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 ( FMA) 评分、改良 Barthel 指数 ( MBI) 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 NIHSS) 评分,结果:治疗前3组患 FMA评分、MBI评分及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熄风通络颗粒组和联合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 联合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熄风通络颗粒组 ( P<0.05)。治疗前3组患者 MEP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熄风通络颗粒组与联合组患者 MEP潜伏期短于对照组,MEP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 。

       刘涓,刘宏祥,覃亮等[27]选取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6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康复治疗及心理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电刺激加补阳还五汤治疗,(穴位电刺激治疗是采用双向脉冲频率2/100 Hz,强度10~50 mA,穴位选取太冲,足三里,内关、神庭、百会穴,治疗30min/次,1次/d,14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2组在治疗前后均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进行评定,比较干预后效果。结果 :2组治疗后 HAMD 评分低于治疗前( P<0.01) ,且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 P< 0.01)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以上研究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不仅可以治疗中风后肢体活动不便,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风各种后遗症。

4、总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发展,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70% ~ 80% 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促使国家对该病的诊治极为重视。循证医学证实,脑卒中康复治疗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加速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进程,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护理成本,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康复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和改善患者的功能,预防减少并发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ADL) ,为其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提供帮助[29-34]。

经皮穴位电刺激作为一种新型康复治疗手段,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应用效果得到了肯定,值得我们继续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医辞海·上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549-550.

[2]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八十 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8-60.

[3]宋文阁,王春亭,傅志俭等.实用临床疼痛学[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02-303.

[4]师彬,王吉荣.脊源性疾病非手术治疗[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52-354.

[5]唐朝正,李春燕,张晓莉,王金宇,刘智岚,何志杰,吴毅,贾杰. 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软瘫期脑卒中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03):252-255.

[6]黄立男. 结合穴位电刺激的机器人辅助上肢康复方法和设备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0.

[7]唐朝正,贾杰. 经皮电神经刺激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04):306-310.

[8]晁敏. 经皮穴位电刺激八邪穴对脑卒中患者痉挛期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9]丁丽君,荣积峰,王卫宁,熊莉,苏琳,贾杰.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手功能的康复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01):10-13.

[10]彭源,张瑾,苏常春,张顺喜,温璐璐,陈钰杰.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06):547-550+571.

[11]陈瑶,田婧,谢蓓菁,徐一鸣,唐朝正,张晓莉,王金宇,卢昌均,吴毅,贾杰.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05):454-457.

[12]王东山,陈月桂,金冬梅. 两种经皮穴位电刺激方法对脑卒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影响的比较[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4):4710-4712.

[13]张恒利. 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13,(03):425-426.

[14]岑雄图,莫志强,林区桃. 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07):48-49.

[15]任醒华,麦国钊,黄俊杰. 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4,(24):190-191.

[16]王东山.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对照研究[A].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社会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社会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社会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2007:3.

[17]彭源,张瑾,张廷碧,张顺喜,李国燕.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广州医药,2015,(01):19-22.

[18]陈创,李姗,唐朝正,陈昌成,张晓莉,吴毅,贾杰.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16,(03):168-170.

[19]张莉,封海霞,鞠昌萍,朱红. 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2013,(02):182-184.

[20]龙耀斌,黄福才.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12,(02):109-111.

[21]陆敏,孟玲,彭军.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02):135-138.

[22]董悦,董玉茹,姜胤,王军凯,韩济生,王宏,崔彩莲. 手针、电针及经皮穴位电刺激调节人脑功能的功能性磁共振观察[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02):75-79.

[23]王蓉芸,林贤雷,孙秋华. 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2017,(01):14-16.

[24]王勇军,何佳,孙长城,张义敏,杜金刚,赵建国. 经皮穴位电刺激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08):751-753.

[25]欧海宁,周凯欣,黄彬,卢伟焰,朱俊志,覃正杰,杜丽诗.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07):881-883.

[26]赵少忠,康珊. 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03):90-92.

[27]刘涓,刘宏祥,覃亮,侯彦雪,邓赟,陈璐,郝建勋,高宏宇,刘喜艳. 穴位电刺激加补阳还五汤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研究[J]. 河北医药,2016,(10):1570-1572.

[28]牟玉庆,刘兴山,魏彦龙.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应用进展[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01):169-171.

[29]张志强. 脑卒中康复治疗[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09):660-662.

[30]谢青,宋小慧. 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发展史[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5,(03):177-181.

[31]韩济生. HANS的设计和应用[J]. 中国针灸,1994,(S1):358-362.

[32]陈晓红,韩济生. 低频电针镇痛作用可能通过脊髓内mu和delta阿片受体共同介导[J]. 科学通报,1992,(06):557-559.

[33]包可. 中风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20):1-3.

[34]杨华元,刘堂义,王延红,应盛国,郑超英,蒯乐,高明. 经穴电体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2008,(09):6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