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久坐伤肉的中医理论与临床探讨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485次 更新:2018-08-27
  

裴久国,张平,彭秀娟,张涛,莫锐芳*

(湖北省十堰市中医医院,湖北 十堰 442012)

摘要  久坐伤肉的实质是脾失健运,其临床特点是易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痛范畴,从脾论治腰痛,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久坐伤肉;脾失健运;从脾论治腰痛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The clinical thinking of sitting injured muscles

PEI Jiuguo,ZHANG Ping,PENG Xiujuan,ZHANG Tao,MO Ruifang*

(Shiyan City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Hubei Province,Hubei,Shiyan,442012)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Sedentary injury muscles is dys-splenism,its clinical feature is easy to suffer from lumbar disc herniation,it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lumbago in Chinese Medicine,the treatment for lumbago from the spleen,the clinical therapy is effective.

Key words:Sedentary injury muscles,dys-splenism,the Treatment for Lumbago from the Spleen.

     《素问·宣明五气篇》[1]:“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本段论述了人体长时间保持某种姿势或固定于某种状态,可耗伤五脏所藏精气,从而使相合的五体功能受到损伤。现就“久坐伤肉”对临床的思考进行探讨。

1.“久坐伤肉”的理解

      “久坐伤肉”的意思为长时间坐立、不动、少动,损伤了人体肌肉的结构和功能。“久”指时间上的累积、延续。“坐”的本义为: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可解释为“坚守”,引申为“不动”。“伤”有“损害,妨碍之意”。“肉”解释为“肌肉”[2]。为什么久坐会伤肉呢?

       肌肉有主司运动、保护内脏的作用,在五脏中与脾相配。《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近代中西医汇通经方家唐容川提出:“肉是人身之阴质,脾为太阴,主化水谷以生肌肉。‘肌’是肥肉,‘肉’是瘦肉,肥肉是气所生,瘦肉是血所生。……盖土为天地之肉,脾亦应之而生肌肉”脾与肌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脾化生精气以充养肌肉。脾主运化,为气血化生之源。全身的肌肉,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和津液的营养滋润,才能丰满壮实,并发挥其收缩运动的功能。所以,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肌肉营养供应充足,则肌肉发达,丰满健壮,活动有力。二是肌肉运动能促进脾胃纳运。适度地活动四肢肌肉,有促进脾胃受纳、运化的作用。因此长时间保持坐姿易致气血运行受阻,则脾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从而伤及肌肉。

2.“久坐伤肉”与脾的关系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生化气血、主升清、主统血。其中主运化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一方面运化水谷,将水谷精微输布到各脏腑组织中去,使其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生理活动;另一方面运化水液,将代谢后的水液通过其运输作用不断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黄元御《四圣心源》:“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物质原料。

       脾在体合肉,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的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太平圣惠方》曰:“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润养身形,荣于肌肉也”。当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转输障碍,肌肉得不到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和滋润,则瘦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或过度安逸,缺乏必要的运动,则脾胃功能容易呆滞,可见纳少、腹胀、虚胖等症。《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云:“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胃论》亦云:“脾虚则肌肉瘦削”、“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脾虚时会出现肌肉的病变。长时间坐立,缺乏运动则易至脾失健运。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水液不能正常布散,则必然会导致在体内的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脾失健运与久坐两者相互交织,互相循环,虚实夹杂。因此,久坐伤肉的实质是“脾失健运”。

3.“久坐伤肉”的现代研究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久坐患者进行了研究,大家共同认识到久坐易伤脊柱区的肌肉,而导致脊柱相关疾病,特别易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王国基等[3]研究发现车辆驾驶员长时间处于腰段弯曲前屈坐位,对椎间盘压力显著增加,腰椎受力较端正坐位至少增加2倍以上,加之路面颠簸形成慢性微动损伤,久之将造成纤维环的损伤破裂致髓核突出,其发病率较高。韦以宗[4]研究发现:久坐后腰椎整体下沉短缩,身体中轴垂线也从原来的骶椎前缘落到后缘。因此,腰椎间盘突出或退化引起的腰腿痛,往往是久坐导致的。久坐不仅易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还亦伤脊[5],久坐可使腰曲消失、颈曲紊乱而导致颈腰痛发生。张新京等[6]选取每日久坐工作≥4 h的194例患者,就诊时有不同程度颈部不适或已确诊颈椎病,将其按颈椎曲度形态随机分成四组:正常组(62例)、前曲组(35例)、变直组(68例)和反张组(29例)。探讨其久坐人群颈椎曲度与椎体形态变化特点。结果显示:颈曲变直组、反张组与正常组在椎体矢状径比、椎体变形指数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说明颈椎曲度发生变直和反张改变时,椎管出现狭窄,椎体显著变形。说明颈椎曲度的改变与椎体变形密切相关,并可能是颈椎病进展的因素之一。宋超等[7]采集18名女性受试者在不同久坐时间下,颈夹肌和竖脊肌在最大用力收缩(MVC)过程中的表面肌电信号,以探讨久坐对脊椎肌肉活动水平和功能状态的影响。最后的出的结论是:久坐对于脊椎肌肉的最大收缩力量并无影响,但是对其维持最大收缩力量的能力有所改变。

4.“久坐伤肉”与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祖国医学的“腰痛”、“痹症”范畴。《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说明了肾虚腰痛的特点。历代医学多认为腰痛与肾有密切的关系。然久坐伤肉至脾失健运而产生腰痛,与脾则有着本质的联系。《灵枢·决气》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灵枢·痈疽》记载:“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均说明脾胃的功能正常可以使皮肉筋骨得到充分的温养灌注。李东垣《脾胃论》中:“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盛,损伤元气……。小便频数,大便难而秘结。……腰、背、胛眼皆痛,头痛时作。”由于久坐,疏于活动,即“久坐伤肉”可直接损伤腰部肌肉,形成腰痛,进而影响脾充养肌肉的功能,从而加重临床症状。

      中医有“腰为肾之府”的说法,腰痛多伴与肾有密切关系。然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化源充足,则肾经自盛。“然而肺不能竟生肾水也,必得脾土之气熏蒸,肺始有化生之源。”脾虚湿困,脾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肺金所生的肾水必然减少,也会造成肾虚。脾土停滞不运,脾胃相表里,脾滞则胃闭,土实则克肾水,则最容易导致腰痛。从肾与脾之间的关系来看,肾为水藏,脾土易被湿水凝滞,失其运转,致脾肾同病,而出现腰痛。《脾胃论卷上脾胃胜衰论》:“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作诞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土火复之,及三脉为邪,则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践地,骨之无力,喜睡,两丸冷,腹阴而痛,妄闻妄见,腰脊背胛安痛。”此段说明为水土不和,水液代谢发生障碍,脾肾同病而就出现腰痛。

       腰痛亦为脊柱病变,《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王冰注曰:“以脊应土,言居中尔。”这是说中央土病在脾,而其反应则在脊柱。与脾相关,都与土相关,都与“治中央”之机制相关。脊柱的病变与脾有密切关系,所以脊柱功能的正常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脾土来决定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若从痹论治,认为风寒湿杂合而为痹。若脾病则易感湿邪,湿邪有外内之分,《景岳全书》曰:“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雨雾之属是也,多伤人脏气……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悉由乎脾胃之亏败其为证也。”脾虚则升清乏力,湿浊下流于肾,故作腰痛。

无论从五行关系、治中央机制,还是从脾虚易感湿邪治病,都说明脾失健运则易致腰痛。

5.从脾论治腰痛

        综上所述,久坐所致腰痛我们从脾论治,可直达病所。《素问·痿论》中“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阳明胃络于督脉在此言明。《灵枢·经筋》中“足阳明之筋…属脊”;“足太阴之筋…其内者,著于脊”;属土的脾胃的经筋与脊也有关系,手太阳的后溪穴通于督脉,均与脊有关,可见脾胃与脊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临床上我们常从脾胃入手治疗腰痛患者[8-9],收效较佳。

罗安明等[10]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脾胃虚弱为本,风寒湿邪为标”,从《内经》中做了理论探讨,并提出了从脾胃论治腰椎间突出症。曾毅[11] 采用《脾胃论》中的清燥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80例,临床总有效率达92.14%。

6.医案举例

       刘某,男,42岁,司机,2016年10月25日就诊。主诉:间断腰痛3年于,再发伴左下肢放射痛1月。现病史:患者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呈持续性酸胀痛,自行贴膏药及休息后可缓解,以久坐久站及阴雨天容易发作,未行正规诊治。1月前无明显诱因再发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弯腰转侧等活动稍受限。病后于10月24日在我院行腰椎CT示:腰3-4椎间盘膨出,腰4-5椎间盘突出(中央型),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旁中央型),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无发热、头晕、心慌、胸闷,无尿痛、尿急、肉眼血尿等症。饮食一般,睡眠欠佳,大便稀溏,小便可。查体:腰部活动受限。腰椎向左侧弯曲,L4-L5、L5-S1棘间及左侧椎旁压痛,左侧直腿抬高试验50°(+),加强试验阳性,挺腹试验阴性,屈髋屈膝试验阴性,余无异常。舌质暗,舌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迟。中医诊断:腰痛(脾虚湿阻型)。治则:健脾除湿,益肾止痛。取穴:双侧通天、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肾俞、大肠腧、腰阳关、左侧环跳、委中、昆仑。电针五日后患者诉:患者诉腰部及左下肢疼痛基本消失,腰部活动较前灵活,休息两日后,又连续治疗7日,患者诉腰部及左下肢放射痛消失,无特殊不适。于11月15日回访,腰腿痛一直未作。

       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职业为司机,因职业原因多坐少动,逐渐出现腰痛。脾失健运,湿浊内停,腰部酸胀痛,大便稀溏。属典型的“久坐伤肉”所致腰痛。在临床中遇到很多类似此例患者的病例,仅从腰腿局部进行治疗,疗效欠佳时,通过辩证属于脾病,从脾经取穴,可明显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

[2]徐艳秋,杨超茅,何燕铭等.“久坐伤肉”的临床启迪[J].江苏中医药,2014,46(10):5-7.

[3]王国基,王国军,彭健民等.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3):2401-2403.

[4]韦以宗.“久坐”易患腰椎间盘突出[C].中国会议.第十次全国整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101-102.

[5]韦以宗.久坐伤肉亦伤脊[C].中国会议.第十次全国整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122-123.

[6]张新京,费奥.久坐人群颈椎曲度与形态相关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5):176-177.

[7]宋超,李宏汀,王春慧等.久坐对脊椎肌肉sEMG信号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2016,43(6):746-750.

[8]张军领,杨飞.脾土因素于腰痛病发病作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3):52-53.

[9]胡斌,马巧琳.孙玉信主任医师从脾论治腰痛经验[J].河南中医,2008,28(9):33-34.

[10]罗安明,李国瑛.从《内经》理论谈腰椎间盘突出症从脾胃论治[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05):28-29.

[11]曾毅.中医从脾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6):100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