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小针灸发挥止痛大作用

作者:世界针联信息中心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2275次 更新:2018-07-30
  

  47岁的张先生右侧面部突发面瘫,西医治疗后面部虽然消肿,但面部肌肉还是处于麻痹状态,他慕名找到东城中医院的周振坤大夫,扎了三次针灸后,右半边脸恢复如初。

  沟通中得知,张先生左侧面部25年前也是突发面瘫,但因为治疗不得当,落下了后遗症。一眼望去,左侧脸明显比右侧脸小一号,左右脸不对称感很明显。张先生表示,现在记者看到的是治疗了2个月的状态,以前的情况更糟糕,左半边脸明显呈塌陷状态,已经影响到咀嚼功能。周振坤治好了张先生的右半边脸,又在他左半边脸上动心思。

  本来张先生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但体验了一次针灸治疗后,张先生重拾康复信心,“周主任走针的穴位和肌肉,正是我最不舒服的位置,每次针灸完症状都有改善,坚持治疗2个月,现在感觉面部肌肉的力量渐渐恢复,功能也得到了改善。”

  扎了30年针灸的周振坤告诉记者,针灸能治疗40余种疾病,尤其对改善血管神经性疼痛的效果明显。

  疏通经络活血化淤

  痛则不通。中医认为,人体的疼痛的起因是经络受阻。人体有超过365个穴位连接着20余条不同经脉络脉,这些经络遍布全身,在穴位处插入类似毛发粗细的金属针,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通则不痛,这就是针灸的理论基础。

  相对于中草药,针灸治疗还具有靶向性特点。疾病属于哪条经络,就针对哪条经络进行治疗,疗效立竿见影。比如,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作用明显。周振坤医生介绍,带状疱疹病毒邪发病于体表,早期可配合针灸点刺放血,辅助清除发作部位的病毒,后期针灸结合电针辨证治疗,疼痛症状就可得到明显缓解。因为疱疹多长在胁肋部,俗称缠腰龙,分龙头和龙尾。运用银针在龙头前面和龙尾后面行针刺治疗,止痛效果甚至好于一些西药。

  器质性疾病和非器质性疾病都可能引起神经性疼痛,在决定使用针灸疗法前,周振坤总是详细询问病人病情,查阅相关西医检查报告,排除病人器质性疾病。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虽然每个人对扎针灸的反应不同,但很少有人觉出痛感,更多的是涨感和舒服感。周振坤介绍,针灸治疗除了要求术者选穴精准,还应根据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治疗。为什么这么细的针扎到穴位就能止住疼痛呢?有证据显示,人体的365个针灸刺入点被认为是电磁信号传导点,这些区域被刺激后,体内内啡肽开始流动,而内啡肽是身体的天然止痛药。另外,针灸可激活下丘脑和垂体,改变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减少疼痛。

  曾有一位因鼻窦炎引发前额疼痛的患者,服止痛药产生耐药性,来找周振坤大夫。查明了病因是痰浊上扰后,周大夫在相应的上星、头维穴下针。仅一次治疗,患者的头疼症状就减轻了大半,3次治疗结束后,患者头痛症状基本消失。周振坤称,她的很多患者都是经过了一段西医治疗后,发现病情再难好转时,转求中医。西医所用的止痛药有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也有患者担心久服西药副作用明显。中医采用针灸治疗疾病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既有理论基础,也有临床实践。长期以来,中西医在神经性疼痛的治疗上各具优势。患者可根据自身病情,以及所处病情的不同阶段,选择最适合的疗法。

  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效果最好

  血管神经性头痛主要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包含血管性头疼和神经性头疼两种。

  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患者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大部分患者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

  血管性头痛指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或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门诊头痛患者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以一侧或双侧阵发性搏动性跳痛、胀痛或钻痛为特点,可伴有视幻觉、畏光、偏盲、恶心呕吐等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头痛和风一样变幻莫测,往往一阵疼一阵不疼,有时这疼有时那疼等。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大、爱生气、肝气郁结不舒畅的话,则容易引动人体的“内风”,也叫“肝风内动”,这也是头痛的重要原因。因为五脏六腑与自然界的五行有配属关系,肝胆对木,而木对应的是风。

  中药治头痛以去风为主,兼有寒湿则去寒湿,有肝风则平肝熄风,有血瘀则活血化瘀。针灸则是根据头痛的部位进行经络辨证,循经取穴进行针刺治疗。

  阳明头痛(前额痛)主要表现是前额痛,多因鼻炎、鼻窦炎、胃肠不适等引起。在针灸治疗时,我们最常刺激的穴位是头部的头维穴、合谷穴、上星穴、印堂穴。

  太阳头痛(后枕痛)表现为后脑勺痛,并向头顶放射,多因颈椎病、头部受风寒等引起。最常刺激的穴位有头部的天柱穴、风池穴、后溪穴、神门、申脉穴。

  少阳头痛(侧头痛)表现为头的两侧痛、头角痛,如常见的偏头痛。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常出现在女性月经来潮前的一两天和月经期的前3天。常刺激的穴位主要有:头部的率谷穴、悬颅穴、外关穴,足临泣穴。

  厥阴头痛(巅顶痛)常刺激的穴位主要有百会穴、前顶穴、太冲穴、四神聪穴。

  本报记者 田晶  

  延伸阅读

  常按穴位预防头痛

  头痛多呈轻至中度全头痛、胀痛,也可表现为枕部、额部、双颞部疼痛,用脑、用力、活动头部及改变体位时头痛加重,常伴有类似神经衰弱症状。也常发作呈现明显血管跳痛,恶心呕吐,典型的患者发作前有视力模糊,眼花表现。头痛常发作于睡眠障碍、情绪激动、过度疲劳、过量喝酒等之后,女性患者在经期前后头痛加重。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周振坤表示,通过揉按以下相应的穴位,可以达到预防或缓解头痛的目的。其中,揉按时间、次数等都没有特别的讲究,想起来就按一按、揉一揉、掐一掐,就能产生效果。

  列缺穴:以左右两手两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尽处是穴。每天坚持用食指指腹揉按列缺,对于头痛、三叉神经痛、健忘、惊悸等病症,可以起到保健调理效果。

  合谷穴: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或拇指食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 横纹放在虎口,拇指下压处即是穴位,合谷还是一个中暑急救穴。

  冲阳穴:在足背的最高处,可触及足背动脉搏动处。

  养老穴:常按该穴对老年人肩臂疼痛、活动受限、视物不清等都有用,因其所治之症,皆为老人治病,故得此名。掌心向下,用一手指按在腕部小指侧最突出的骨头(尺骨)高点处,然后将手腕向下旋转90度,骨头最高点变成了一个凹坑,手指滑入骨缝中便是养老穴。

  至阴穴:位于足小趾指甲角外上缘旁开约0.1寸约小米粒大的位置。

  中渚穴:位于手背第4、5掌骨之间凹陷处。

  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4、5跖骨结合部的前方凹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