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当人工智能遇到传统中医 蓝色“匣子”能“望闻问切”

作者:世界针联信息中心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289次 更新:2018-07-30
  

  患者把手腕放入蓝色“匣子”,经过红外线扫描之后,探究其脉相,并且直接输入到电脑中。

  提起中医,总会说到“望闻问切”这四字诀窍,也因此这门博大精深的“国粹”成为一门经验学科,年纪越大越吃香。当人们都在感慨去哪里找一位好中医时,在省城体育路上的与羲堂国医馆内,却出现了“中医智能机器人”,不仅能为病患诊脉,还能为病人看舌苔、脸色,这让很多现场群众惊奇之余不禁赞叹科技的力量。

  机器人是如何看病的

  记者看到,能为患者诊脉的机器人,其实就是一个蓝色的“小匣子”,患者只需要把手腕放入其中,经过红外线扫描之后,探究其脉象,并且可以根据脉的波动,直接输入到电脑中,最后进行技术分析。

  “人的脉象有很多种,通常一个好中医诊脉的时间应该在10分钟以上,但现在因为病人多,大部分医生光一个上午就要看40个以上的病人,没有时间去仔细地问诊、切脉。”国医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有了智能机器人,平均给患者诊脉的时间在18分钟,从不同的脉象集中找出问题。既然发现了问题,那么机器人是如何给人诊断的呢?工作人员说:“智能机器人诊断完之后会将诊断的结果直接发送给坐堂中医,然后中医就可以根据智能机器人发送的结果进行诊断。有人会觉得这更加繁琐了,还多了一道程序。其实并不会,通过智能机器人的诊断之后会大大提高整个过程的效率,也可以为就医的患者降低费用。”其实,这对于“中医智能机器人”来说只是皮毛,因为在其研发过程中,开发团队就将不少中医书籍中呈现的脉象进行了输入,比如中医基础脉象种类是28种,而该机器人脉象种类多达5.4亿种,诊断水平超乎想象。

  此外,还有名为舌面诊断仪的“机器人”,只要把脸部放入固定区域内,机器人就能完成中医中“望”这个环节的诊断。

  中医机器人是如何研制的

  传统的中医是一个复杂的学科,精确的中医辨证又是一个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那么中医机器人是如何将经验学科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呢?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医智能机器人”的发明者郭福生。

  郭福生,原是大学教授物理的老师,后在中科院做核物理与计算机应用研究,还取得了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因为热爱中医,自学之后拜国内多名国手学习,取得中医行医资格。因此,郭福生是一名具有理论物理、计算机软件、生物学医学工程、中医四个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而在他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也一直想把中医诊断智能化、专业化。“我们就是把中医经典三部九侯脉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脉技法,也因此把这些脉象都输入到电脑中,实现一种有机结合,根据脉象的波动,发现多种疾病。”十多年来,郭福生带领着自己的研发团队,一直从事中医机器人的研制,他希望中医诊断不再仅有个性化,而是应用智能识别技术、深度学习技术和大数据挖掘等技术整合中医百家技术精华,实现中医个性化的智能诊断。

  此外,郭福生还识图把各类中医药典学数字化,届时就可以针对病人的病症,结合从古至今的中医药方,由该机器人开出诊断汤药,这将对传统中医的诊疗水平进行提档升级。假如“中医智能机器人”能得到良好的时间和推广的话,这对于国内一些县市,尤其是医生资源缺少的地区来说,还将是一项造福人民的事情。

  采访最后,郭福生表示,“中医智能机器人”问世之后,希望能够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临床试用。尽管具有上述优势,但中医机器人不会完全取代中医医生,他也希望能够将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使这项技术日益完善。